双重革命的作品——试论诗剧《普加乔夫》
本文关键词: 叶赛宁 诗剧 普加乔夫 意象派 革命 出处:《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叶赛宁的诗剧《普加乔夫》是一部"真正革命的作品",体现了双重革命:在题材、人物和主题上,主要表现为描写农民起义的革命题材、歌颂农民起义的革命事迹、正面塑造农民起义领袖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风格上属于阳刚的男性诗,没有重复出现的人物,意象和语言相当奇特。而这获益于俄国意象派。
[Abstract]:Yecenin's drama < > Pougatcheff is a "truly revolutionary work", embodies the double revolution: in the theme, characters and themes, mainly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easant uprising revolutionary theme, sing the praises of the peasant uprising of the revolutionary deeds, positive shaping of the peasant uprising leader characters; in art, performance style belong to the masculine poetry, no recurring characters, images and language quite peculiar. And this benefit from Russian Imagism.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12.072
【正文快照】: 诗剧《普加乔夫》是叶赛宁花了三年时间说:“《普加乔夫》是史诗,它最使我激动、激(1919—1921)精心创作的,被称为“诗人创作动……”亚历山德洛娃指出:“《普加乔夫》无发展上的重大里程碑”[1](P299),也是诗人最喜疑是叶赛宁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在这部作爱、最重视的作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泽霖;叶赛宁和俄国意象派关系的再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1年04期
2 曾思艺;“形象第一”的现代主义诗派——试论俄国意象派诗歌[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刘伟;;现代性焦虑:叶赛宁与海子的共同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颖;王秀丽;;最后一位乡村诗人——叶赛宁与海子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潘微;;诗歌·音乐·色彩——品读巴尔蒙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孙琳;;俄国立体未来主义诗歌的诗画结合技法[J];长城;2009年10期
5 张润;;索洛古勃诗歌中的颓废情绪[J];成人教育;2008年03期
6 洪娜;;《印度之行》的生态批评解读[J];电影文学;2009年16期
7 汪介之;阿赫玛托娃等诗人与中国诗歌文化[J];俄罗斯文艺;2002年03期
8 王希悦;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的两首爱情诗语言风格对比[J];俄罗斯文艺;2003年05期
9 韦贞;《安娜·斯涅金娜》——一部回忆、思索与反省的作品[J];俄罗斯文艺;2003年06期
10 黄玫;语言分析方法的倡导者——俄国形式派诗学方法一题[J];俄罗斯文艺;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坤;;俄罗斯生态末世论的历史流变[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张磊;新时期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靓;俄国“纯艺术”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杨燕;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董春春;尼古拉·扎博洛茨基自然哲理诗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春春;创造进化论与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扬阳;阿克梅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文君;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俄罗斯“白银时代”主体观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妍;白银时代背景下的高尔基与象征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耿海英;象征主义叙事精神[D];郑州大学;2003年
6 张纪;《卑劣的小鬼》: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水乳交融[D];吉林大学;2005年
7 肖艳丹;契诃夫小说与印象主义[D];湘潭大学;2006年
8 徐蜀湘;论契诃夫小说中的荒诞意识[D];中南大学;2007年
9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连丽丽;果戈理的象征世界[D];黑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泽霖;叶赛宁和俄国意象派关系的再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普加乔夫侍卫长季·格·米亚斯尼科夫的供词[J];世界历史;1981年03期
2 戴骢;关于“斜形攻击法”[J];咬文嚼字;2000年01期
3 李玉君;普希金和《普加乔夫史》[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李玉君;普希金与历史研究——兼谈《普加乔夫暴动始末》[J];俄罗斯研究;2005年02期
5 陈占敏;;向诗人鞠躬——忧郁的土地(三)[J];名作欣赏;2011年19期
6 李业R,
本文编号:144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4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