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瓦解》:一种生态批评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2-26 17:22

  本文关键词: 钦努阿·阿契贝 《瓦解》 生态 出处:《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钦努阿·阿契贝(ChinuaAchebe,1930-)是尼日利亚及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他文笔恳切深沉,反映非洲社会与殖民地政治的现实,代表作品主要是以尼日利亚伊博人民独立前后生活为题材的“尼日利亚四部曲”。其中第一部小说《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对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的有力回应。阿契贝笔下的非洲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有独特的信仰和传统文化。 大多数的评论者都是在政治的框架下,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解读《瓦解》,但小说里有关伊博族风土人情的描写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生态批评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最初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关注社会生态及人的精神生态。在生态批评理论视阈下,本论文将聚焦小说中关于自然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在《瓦解》这部小说中,阿契贝通过描写当地人的信仰——泛灵论,对自然的态度,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及司法制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原始的生态社会。此外,通过展现当地人代代相传的饱含生活智慧的谚语和寓言故事进一步论证了伊博族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比的手法,,阿契贝向我们展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后伊博族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享乐主义的冲击下,伊博族出现了不平等和腐败的现象。部落不再团结一致而是分成了两派,相互斗争。当地人开始学习新的语言甚至摒弃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民族英雄奥孔克沃的死象征着伊博族最终的瓦解。在小说中,阿契贝客观地呈现伊博族和欧洲殖民者的局限性并表达了他的生态关怀。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到,在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平等共存,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何等的重要。
[Abstract]:Chinua Achebei (1930-1930)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Nigeria and even in Africa. He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African literature. He writes in earnest and reflects the realities of African society and colonial politic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mainly "the Nigerian Tetralogy" about the life of the people of Ibo before and after independence. The first novel, "things Fall the party", is about Joseph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Achebe wrote Africa not only has its own language, There are also unique belief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Most commentators interpret dis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criticis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olitics, bu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local customs of the Igbo people in the novel has never been taken seriously.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y is a new critical theory. The first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ecology and man's spiritual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y,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and man in the novel. Give read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In disintegrate, Achebe presents a primitive ecological society to the reader by describing the belief of the natives, animism, attitudes to nature, the way talent is selected, and the judicial system. It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positive and colorful spiritual world of the Igbo people through the display of proverbs and fables of wisdom of lif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chebe shows us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Igbo after the European colonists invaded Africa. Under the impact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material hedonism, There is inequality and corruption among the Igbo. The tribe is no longer United but divided into two factions. The local people began to learn new languages and even abandoned their beliefs and cultures. The death of the national hero Okonkavo symbolized the eventu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Igbo people. In the novel, Achibe objectively presen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Igbo and European colonists and expresses his ecological concern. Reading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we can see more soberly that in the worsen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survival crisis, man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and people coexist on an equal footing.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437.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论福克纳的自然观——“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态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韦柳媛;;“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以《云南印象》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黄红荔;;“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J];职业时空;2008年06期

4 刘文良;;亲近自然 诗意栖居——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7 邹丽丹;;生态批评的研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

8 李卉;;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9 张华;;生态批评的现代性背景及其当代发展逻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10 焦丽梅;;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焦虑与想象[J];岁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The Inheritance of the Bashu Culture——Humanity-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成慧芳;;广场文艺的生态批评[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Zhongyo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s Personalities[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韩喜双;郭海凤;;Culture to Disaster Recognition:a Good Approach to Improve Disaster-defending Capability[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传统价值与民主化:以中国为研究案例(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2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6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利华;“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D];北京大学;2013年

2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吴民;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4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6 宁梅;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雅欣;《瓦解》:一种生态批评的解读[D];华侨大学;2013年

2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娟;寻找理想家园[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付美娜;论翻译的生态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毅;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9 陈婷婷;自然·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关怀和叙事灵活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8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38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