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存在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03 14:45

  本文选题:聚斯金德 切入点:《香水》 出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是联邦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格雷诺耶是一个天生缺乏人的气味却同时拥有超凡嗅觉的天才怪杰,体味的缺失导致他展开对气味的疯狂追逐。主人公对气味的追求过程暗含对自我存在的追寻,他的疯狂行为既是为了实现生存价值,也是为了摆脱生存恐惧,而那瓶他谋杀26位少女并攫取她们的体香制成的绝世香水,从根本上象征着"存在与虚无"。
[Abstract]: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ovels of Federal German writer Patrick Jueskind.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is a gifted geek born to lack the smell of a human be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n extraordinary sense of smell. The lack of taste led him to pursue the smell crazily.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mell implies the pursuit of self-existence. His crazy behavior is both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xistence and to get rid of the fear of survival. The bottle of perfume he murdered 26 girls and grabbed their body incense symbolizes existence and nothingness.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516.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聂华;虞龙发;;后现代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叙事线索与哲学沉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慧;;究竟哪个才是真相——浅析《另一次死亡》中的叙述手法与身份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2 毕青;;映照犹太传统文化中女性真实处境的一面镜子——对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的“镜像阶段”论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莫莉;;目光的失去成就了主体的重生——用拉康的目光理论解读奥康纳的《慧血》中黑兹尔的宗教救赎和重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党永炜;;台湾偶像剧中的青春镜像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J];大家;2010年22期

5 孙新峰;;三个人的文学风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作家的文化符号学意义[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6 向弘慧;;俄狄浦斯与拉康“镜像理论”[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7 唐松林;欧阳算;;现代课堂“真我”的遮蔽及“无为”教学策略——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8 李媛;;误认-他者-自我:从镜像视角解读《女勇士》中的无名姑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5期

9 周瑜;;格雷诺耶谋杀行为的犯罪心理及形成诱因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田丹;;西方影片畸恋故事——镜像化自我实现的恶之花[J];电影文学;201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权力的眼睛:微博场景的视觉文化研究——从福柯“全景监狱”的隐喻说起[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2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任美衡;茅盾文学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金艳;媒体服饰话语中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7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8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9 徐颃;“凝视”与“超越凝视”[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李然;视觉文化视野中的视频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庄婷婷;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汤遨玮;亚文化视阈下“养娃族”现象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4 石传芳;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镜像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宇石;电影欲望系统中的身体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甘甜;拉康主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宋新丽;精神分析学与钱钟书诗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陈玉芳;陌生的孩子,陌生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敏玲;主体的误认与谋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王丽;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镜像结构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艳霞;;个人主体的丧失——罗伯特·斯通《模糊的宝瓶星座》中艾丽森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0期

2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谢建文,宋健飞;作为能指的气味——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4 尚晓进;;作为超验的能指的“香水”——谈《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的政治批判意识[J];作家;2008年2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菲;;论聚斯金德作品中的感官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3年03期

2 仵从巨;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通俗化”的小说范本[J];名作欣赏;2000年06期

3 苏鑫;;一个人的戏剧——析聚斯金德的独幕剧《低音大提琴》[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次晓芳;;窄小的空间,隽永的寓意——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和他的“局外人”作品[J];德语学习;2010年01期

5 王莉;;用芬芳征服文学——简述德籍作家帕·聚斯金德在《香水》中的文学创作[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6 李显杰;二元并置·反讽·怪诞——读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4期

7 艾晓明;孤寂的戏剧——聚斯金德的文学世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马原;;聚斯金德的《香水》[J];花城;2002年06期

9 冯羽;;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互文性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10 沈雳;;沉溺与毁灭——聚斯金德《香水》解读[J];沧桑;201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岗;林氏祖祠聚斯堂见证海峡两岸情[N];闽南日报;2008年

2 宋健飞;德语文坛上的幻影与精灵[N];文汇报;2003年

3 洁尘;雅致且恐怖的阅读[N];重庆商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俞莹;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析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芳;试析聚斯金德作品中的孤独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余文婧;权利视角下的省份寻求对帕特特里克·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寇妙琦;论聚斯金德创作的后现代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萌;论聚斯金德《香水》之魅:透视人性的多重象征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早;后现代中的写作:对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一种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陶丹;孤立—天堂抑或是地狱[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刘菲;《香水》—嗅觉的欲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1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61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