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奥尼尔晚期代表作《长日入夜行》中的隐喻与表征

发布时间:2018-03-03 16:30

  本文选题:隐喻 切入点:复现 出处:《四川戏剧》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长日入夜行》,从一个家庭生活片段探索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生命价值的丰富内涵。剧作以隐喻的表达方式,无论在场景设置、舞台道具、人物对白或是细微的动作描写上,剧作家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安排,形象化地揭示了冲突所体现的人性特点和社会问题。通过物我合一的舞台表现,试图达到一种交响乐式的戏剧模式,即是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传达诗一般的人生态度。
[Abstract]:Eugene O'Neill 's masterpiece, long Day into Night, explores the complex contradiction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rich mean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from a segment of family life. The plays are metaphorically expressed, whether in settings or stage props. In terms of dialogue or subtle action descriptions, playwrights have made elaborate arrangements to visualize the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problems embodied in the confli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chieve a symphony drama mode, that is, to convey poe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with musical rhythm.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2013年四川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KY06
【分类号】:I712.0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丽敏;两难中的心灵探寻——评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玉华;;奥尼尔及其剧作中的罪感意识[J];戏剧文学;2003年08期

3 郑家建,叶庄新;西方现代性的痛苦与智慧——论奥尼尔后期戏剧的思想和艺术[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4 国向东;奥尼尔悲剧思想产生的根源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张焕珍;刍议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张小平;客观透视:男性的建构与女性的反应——奥尼尔晚期戏剧中的女性再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勇;;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看奥尼尔的悲剧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年04期

8 徐柳明;吴三香;;对“美国梦”的绝望控诉——读奥尼尔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年04期

9 夏宗霞;隐士——奥尼尔[J];世界文化;2005年02期

10 黎跃进;;奥尼尔:“做一个容纳一切方法的熔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庄新;;奥尼尔:现代人心灵的探索者——论奥尼尔的后期戏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苏煜;;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探源[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永远在路上——从《毛猿》看奥尼尔的基督教意识[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连桥;;易卜生与奥尼尔戏剧人物的自我观念——以《培尔·金特》和《无穷岁月》为例[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信;奥尼尔一箭多雕[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南 画;奥尼尔 从汽车工人到投资巨子[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谭璐 实习记者 秦伟;高盛奥尼尔:中国通胀下半年回落至4%[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特派记者 吴晓鹏;专访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奥尼尔: “成长市场”增长可期 不担心全球经济放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木子;奥尼尔毕业啦![N];中国体育报;2000年

6 张子清;奥尼尔的诗歌和诗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张锐;斯坦·奥尼尔:美林的“魔鬼总裁”[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史国强 赵敏;尤金·奥尼尔来了之后[N];辽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玉明;奥尼尔:“全球思维”的“世界玩家”[N];中华建筑报;2006年

10 卢铮;奥尼尔:华尔街的黑人独行侠[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吴宗会;异化与本真:尤金·奥尼尔戏剧荒诞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郭勤;依存与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旭;奥尼尔的心路历程:一个新的视角[D];四川大学;2004年

2 房文红;尤金.奥尼尔对女性的诠释[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邓立娟;和谐关系的破灭[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德清;论奥尼尔及其戏剧中的“家”的主题[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郑瑜;奥尼尔笔下人物确认自我的艰难旅程[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瑞;奥尼尔剧作《送冰人来了》中的道家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丁可儿;论奥尼尔中期作品中的宿命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吕红艳;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荒诞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志红;奥尼尔女性观探析[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刘红艳;奥尼尔后期剧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与自我的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61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61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