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自然诗歌比较
本文选题:中英诗歌 切入点:自然诗 出处:《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英诗歌在各自的地理环境、哲学体系、民族心理以及文化氛围下产生发展,却都出现了以描写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诗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的自然诗进行对比,重点从意象选用、意境营造和情趣等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两国各异的自然环境、哲学体系、美学传统等因素是造成中英自然诗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in their respectiv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hilosop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but appeared to describe nature as the theme of poetry. Comparing the poet China in classical poetry of nature poems and English romantic nature poems, mainly from the selected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aste etc.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n draw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the British nature poetry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I106.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惠芳;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刘秋月;;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3期
3 凌海衡;试论英国自然诗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陈海庆,吴永波;中英诗歌中“自然”意象比较阐微[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吴伏生;中英自然诗的意象结构[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6 帅文芳;;平行发展中的中英自然诗的意境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李根万!本刊编辑部;中国古典自然美学思想探渊[J];新疆艺术;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东阳夜怪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刘嘉伟;丛国巍;;^褪枰庀筇轿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曹秀兰;;谈曹溶词故国之思的意象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意境欲开 心花竞吐——试论陶艺的意境表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惠芳;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姜士昌;;英国田园诗的传统及其嬗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郝澎;;略论拟声在英诗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01期
4 陈颖;;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从西方自然诗看自然的启示[J];江汉论坛;2007年06期
2 杨惠芳;;论西方自然诗的三种境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牛建伟;;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社会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4 刘国清;;暴力观、双重视角与救世——泰德·休斯自然诗的再认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何佩群;;中西自然诗中“物”与“我”的关系浅谈[J];文教资料;2007年22期
6 耿纪永;;从生态意识看20世纪美国自然诗的流变[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7 刘润芳;克罗卜史托克和他的自然诗——兼与孟浩然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8 刘国清;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生态思想建构——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9 杨春梅;;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中的生态智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颖;;爱情、宗教与西方自然诗[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晓玲;;爱米莉.狄金森自然诗初探[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苗艳;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生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闫海英;论哈代的自然诗[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郝玉芳;泰戈尔自然诗、自然观、自然美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0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4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