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存在的镜像:堂吉诃德“冒险”精神美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10:27

  本文选题:堂吉诃德 切入点:冒险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式的经典作品。事实上,自问世以来,堂吉诃德的形象已经超越文本,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人。他的确是个古怪的疯子,可是我们会看到许多人和他同样的疯,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堂吉诃德不仅是一个偶然的生命,还上升为了一种精神形态,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是象征人类存在命运的一则美学寓言。本文从堂吉诃德“冒险”行为的动机,过程以及结局三个维度,探讨其“冒险”经历背后的“人”的存在镜像。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原始印记,神话隐喻着诸多关于人类“存在”的奥秘。通过对神话的追溯,我们寻找到了堂吉诃德冒险精神的源头。堂吉诃德的冒险不仅仅是自由意志主导下的个体冒险精神的发生,还是作为整体存在者的“人”的冒险的延续。而这一更高层面的意义则是缘于堂吉诃德的冒险与人类的原始梦想的接续。在堂吉诃德的前面,无数英雄先辈们留下了追梦的足迹。堂吉诃德听到了召唤,成为了一位新的追随者,也踏上了通向那片永恒光影的冒险之途。 “冒险”,意味着在未知的环境里遭遇各种危险的可能,包括死亡。所以冒险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对整个人类来说,虽然意识深处天生具有冒险的“冲动”,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心动”,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真正的“行动”。一个不合时宜的冒险家行走在“人间世”,他要承担的危险不仅来自造物主的自然阻碍,还有来自“道不同”的同类的危险。此外,来自人自身内心的“猛虎”:“疑惑”意识,更加危险可怕,是不得不与之纠缠、周旋的又一个险敌。 堂吉诃德的冒险以失败而“回”作结。回归后的堂吉诃德并没有“安心”地过回以前的日子,却是“忧郁”而死,在临终前绝望地选择皈依上帝。“回头”亦不是最终的“岸”,堂吉诃德这一个体的冒险经历,揭示了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困境:心怀梦想的“人”必定不会“安分守己”,必然会为了梦想“越轨”冒险,即使最终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下无路可走,不得不熄灭梦想,回归现实,也并不能使心“安定”,因为梦想的火种无法彻底熄灭,会在“死灰复燃”的那一刻让人“重头再来”,以此构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圈”。冒险的人类如“被戏弄”一般困在这个命运的圆圈上,永远走不出来,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条路,是“命运”的安排,活着的人无处可逃。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即冒险。
[Abstract]:"Don Quixote" by Cervantes is a classic Renaissance Giant. In fact, since its inception, Don Quixote's image has transcended the text and become a flesh and blood. A fresh and full man. He is a strange lunatic, but we will see many people as mad as he will see their own shadow in him. Don Quixote is not only a chance life, but also rise to a spiritual form. In my opinion, Don Quixote's adventure story is an aesthetic fable symbolizing the fate of human existe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irror image of the existence of "man" behind his "adventure" experience. As a primitive impr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mythology is a metaphor for many mysterie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We have found the source of Don Quixote's adventurous spirit. Don Quixote's adventure is not just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dividual adventurous spirit dominated by free will. 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human" adventure as the whole being. And this higher level of meaning stems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Don Quixote's adventure and human's primitive dreams. In front of Don Quixote, Countless heroes left a trail of dreams. Don Quixote heard the call, became a new follower, and set out on the adventure to the eternal light and shadow. "Adventure" means the possibility of all kinds of dangers, including death, in an unknown environment. So it takes a great deal of courage to take risks. However, for mankind as a whole, Although there is a natural "impulse" of adventure in the depths of consciousness, most people are merely "moved", and not all will truly "act". An anachronistic adventurer walks in the "world", and the dangers he has to bear are not. Only natural hindrance from the Creator, There is also the danger of the same kind from the "Tao different". In addition, the "tiger" from man's own heart: the consciousness of "doubt", more dangerous and terrible, is another dangerous enemy who has to be entangled with it. Don Quixote's adventure ended with failure and return. After his return, Don Quixote did not go back to his days, but died of melancholy. The desperate choice to convert to God before death. "return" is not the ultimate "shore", Don Quixote's individual adventure, It reveals the pligh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son who exists: the "man" who has a dream must not "keep his or her own hands" and will inevitably take the risk of "deviating" for his dream, even if there is no way to go under the "iron wall" of reality, and he has to extinguish his dream. Return to reality, also can not make the heart "stable", because the fire of dreams can not be completely extinguished, In the moment of "coming back again", a circle of endless cycles is formed. The adventurous human being is trapped in the circle of fate as if he were "teased", and can never come out of it. Until the end of life. This path, is the "fate" arrangement, living people have nowhere to escape. As Heidegger said, existence is risk.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5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刘欣;;朱光潜“不即不离”说之批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程敏;;关于民间叙事困境的思考——以莫言小说《蛙》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涂国喜;;论工笔画的写意性[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8 廖琳;;女人的现实与浪漫——《死水微澜》和《包法利夫人》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9 张小彩;;孜孜不倦的寻找——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李洱的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晖;;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当代散文的前途[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5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周娴;侯涛;;设计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感悟园林艺术的空间结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8 王宁;孙迟;;论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意性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9 吕世伦;程波;;近代法理念的萌动——西方人文主义法律思潮探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10 时亮;;“以色列共和国的宪法”——从犹太—基督教文化史论《宪政古今》中一处严重译误[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迎双;反思图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丛慧;探析漆艺发展现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琳;迟子建小说意象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贤蓉;论阿诺德·贝内特《克雷亨格》中的父子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辛涛;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菲利普人格的转变[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孙潇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突围和迷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1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71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