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与融通:庞德《比萨诗章》中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儒家思想
本文选题:新柏拉图主义 切入点:儒家思想 出处:《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在庞德著名的《比萨诗章》的碎片文本中,有两种哲学思想把各种碎片统一在一起: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庞德通过秩序和德性两个核心概念,借助一些经典意象如"光"和"水"等构建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在庞德的想象中,"光"的意象既指新柏拉图主义之"光",又指儒家之"明";"水"的意象不仅象征新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且象征儒家的"仁者"和"知者"。光和水的流溢不仅暗示着秩序,也象征着善或德性的传播。庞德构建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在两者相互融通和对话中,为地狱般的西方世界探索灵魂改造之路或天堂之路。
[Abstract]:In pound's famous fragment of Pisa, there are two philosophical ideas that unite the fragments: Neo-Platonism and Confucianism. Pound, through the core concepts of order and virtue, With the help of some classical images, such as "light" and "water",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Platonism and Confucianism is constructed. In pound's imagination, the image of "light" refers to both the "light" of Neo-Platonism and the "Ming" of Confucianism. " The image of water symbolizes not only the "reason" of Neo-Platonism, but also the "benevolent" and "intellectual" of Confucianism. The flow of light and water not only implies order, Pound constructed the inner link between Neo-Platonism and Confucianism, one of the important purposes of which i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soul transformation or heaven for the hellish Western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mingl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英语系;
【分类号】:I1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少禹;张志丹;;考证古希腊哲学的起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丙乾;道德至善:T.H.格林的政治哲学[D];浙江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乐;;试论新柏拉图主义对文艺复兴画家的影响——以米开朗琪罗为例[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3期
2 吴雁;;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4期
3 潘先利;;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图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易公西;方迪;;象征的图像 象征的哲学及其对艺术的影响(续一)[J];新美术;1992年01期
5 刘海英;孙前梅;;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在意大利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曾晓娟;;格义与新柏拉图主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宋文静;;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J];大众文艺;2014年02期
8 周春生;;西方人文主义研究学术钩稽[J];史林;2010年01期
9 陆扬;;析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美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于芳;于娟;;析绘画与文学中维纳斯形象的哲学与神学意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的哲学透视[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静静;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斐;米开朗基罗的文艺创作与新柏拉图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喻小飞;诗情画意说巨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彦婷;柏拉图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美学理论批评比较[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5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7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