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在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成长——《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历程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12 08:14

  本文选题:《华女阿五》 + 黄玉雪 ; 参考:《东岳论丛》2015年07期


【摘要】:黄玉雪的自传体成长小说《华女阿五》,描述的主人公成长过程中面对中美两种文化所产生的困惑、彷徨、思考和顿悟,带有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女性成长之共性,因而有其普遍意义。最终,黄玉雪克服种种文化冲突,实现了女性独立和自我价值。她的成功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有对美国文化的兼收并蓄。黄玉雪的成长见证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反映了两种文化逐步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发展趋势。透视她的成长之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美文化差异,为我国文化发展和创造注入活力。
[Abstract]:Huang Yu-xue 's autobiographical growth novel, A V, describes the protagonist's growing up in the face of confusion, hesitation, thinking and epiphany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omen's growth i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Therefore, it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Finally, Huang Yuxue overcame all kinds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realized the independence and self-worth of women.Her success not only inherits and develop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eclectic American culture.The growth of Huang Yuxue witnessed the collision and conflic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nd reflected the trend of the two cultures gradually converging and merging.The perspective of her growth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ject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潍坊医学院外语系;
【基金】:2013年山东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多模态的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实践研究”(13CWJZ18) 2013年潍坊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项目“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春梅;;美国华人英语文学中的中国书写[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王强;国永荣;;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综合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龚韶华;;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CET-4写作教学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2期

4 张福慧;夏文静;;二语写作思辨能力教学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王晓磊;王红霞;;浅析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2期

6 洪芳;陈昕;;体验式理论在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冯群;;利用外在知识丰富写作内容来提高写作水平——一项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语料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03期

8 苏剑芳;;依托学科内容的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与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李怀宏;;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年03期

10 汪桃红;;论基础英语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夏林;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族裔经验与文化认同[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2 段小妹;从边缘到杂糅:对谭恩美与任碧莲作品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洋;解析《典型的美国佬》中华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D];辽宁大学;2010年

4 潘春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艳红;大学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子君;英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与培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何印丽;黄玉雪《华女阿五》主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石钧元;剖析美籍华人生活中体现出的中华传统价值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9 赵华;图式理论下的语料库辅助英语写作[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玉星;英语专业师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春;中美文化[J];师范教育;2003年12期

2 魏里亚;;中美文化:冲突还是交流[J];世界知识;2006年04期

3 ;“中美文化论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1期

4 杨富坤;;浅析当代中美文化表象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8期

5 潘源;;建构中美文化交流的世纪桥梁——“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综述[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6 辛文;;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高端平台——“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综述[J];美术观察;2011年01期

7 杨进欣;“中美文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国研究;1998年03期

8 孟娇;;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5期

9 席欢明;;由表及里: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J];文教资料;2008年35期

10 昊宸;;中美文化交流的新境界——“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综述[J];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汪天德;;中美文化与语言表达的差别[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杨帆;;略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文化关系(1941.12—1945.8)[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五辑[C];1995年

3 庄丽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与根源——中美文化比较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小兰;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在美举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记者 刘修兵;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钱承飞;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N];文汇报;2013年

4 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贾磊磊;中美两国需要继续深化文化交流[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理解之光在中美文化交流中闪耀[N];人民日报;2011年

6 驻美国特约记者 郭宗光;密苏里开放首个中美文化雕塑公园[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陈春梅;中美文化交流:形势活跃,视野宽阔[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熊元义;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举行[N];文艺报;2012年

9 记者 刘华新;中美文化交流前景美好[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记者成静;“中美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开启高端学术通道[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玲;软权力与中美文化交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志新;从跨文化角度论因中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家庭纠纷解决方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王娜;跨文化视野下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及原因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治明;拒绝策略中的中美文化价值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范乔乔;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侨;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与相互理解[D];天津理工大学;2005年

7 柳亚坪;中美文化产业贸易对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黄晓珍;难以跨越的鸿沟[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树娟;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8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38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