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美创伤回忆录的发生研究
本文选题:创伤回忆录 + 发生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创伤回忆录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的发生是三个因素的合力作用,即20世纪80年代人文领域的创伤转向,边缘群体见证其被压迫、被忽视生存状态的政治需求以及个体治愈创伤的内在驱动力。对创伤回忆录发生的研究,可以完整地揭示创伤回忆录的写作动机、写作范式及其发生的理论基础,为创伤回忆录的整体研究和具体文本研究提供范式,很有意义。
[Abstract]:Trauma memoir is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in western literary circles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1980s, which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culture and life. The occurrence of it is the resultant action of three factors, namely, the wound turning in the humanities field in the 1980s, the marginal group witnessing its oppression, the political need of being neglected, and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individual healing. The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 of trauma memoirs can completely reveal the writing motivation, writing paradigm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uma memoirs, and provide a paradigm for the overall study of trauma memoirs and the study of specific tex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LZUJBWZY004)
【分类号】:I10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玲;;浅析萧红小说《手》中的反义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游惠玲;;论《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病态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任葆华;文学疗治:沈从文小说文化意义的别一种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志梅;;鲁迅式“疾病符码”的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庄永志;;《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发展变化[J];中国编辑;2008年01期
6 许立秋;陈红旗;;论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疾病隐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熊延柳;;论鲁迅作品中的“颓废”色彩[J];长城;2010年10期
8 周仲强;;想象上海的方式和上海式的“启蒙”——评王安忆的《启蒙时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冬梅;;肺病、性别与中国现代文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10 谭燕保;;文学与病理学的互渗关系[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庄永志;;《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艾滋病报道的变化[A];第一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敏;林丹燕;;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隐喻的使用与反思——以甲型H1N1流感的媒体阐释现象为例[A];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方芳;;《反美阴谋》中的大屠杀原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磊;;心灵创伤与救赎——重读门罗的短篇小说《多维的世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7 林懿;;《归来》中失忆症的隐喻[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蔡海燕;论奥登的乌托邦精神[D];浙江大学;2010年
7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8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司开玲;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厚刚;文学身体的移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蒋华;生命意义的张扬与存在的拯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凤娟;《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之互文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婷婷;“不成魔不成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磊;论贾平凹散文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霍天明;杉浦康平“噪音”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李梅妍;论宗璞小说创作中的身体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岩;平衡木上的舞蹈[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2 杨智辉;王建平;谢伟;王玉龙;;蓄意创伤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6年02期
3 王建平;王玉龙;谢伟;杨智辉;;价值观对蓄意创伤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4 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1期
5 王爽;张泽良;贺婧菲;;儿童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策略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宇理;朱莉琪;;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4期
7 王贞贞;麦尔合巴;;突发灾难事件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8 王婷;韩布新;;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机制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陆邵佳;李凌江;高维佳;贺达仁;;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源泉;高峰强;宫瑞莹;;震区丧亲儿童羞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焕林;过伟;Jin Hua;Dewleen G.Baker;孙剑;施建安;郭瑜成;赵彬;毕银花;闫同军;余海鹰;汪广剑;国家喜;高志勤;欧阳晖;宋梓祥;陈方斌;杨征;潘昱;;中国汶川地震一线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白华毅;罗建红;;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和兴奋性谷氨酸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陈树林;刘军;李凌江;夏薇薇;胡德文;张锦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脑结构形态学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0年
2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实习生 操秀英;创伤后应激障碍症与智商有关[N];科技日报;2007年
4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邋赵丞智;处理好情感,莫让哀痛滞留[N];健康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肖金 王军;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及早干预[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主任医师 孙清廉;抚平受伤的心灵[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7 陈宪生;灾后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不可忽视[N];家庭医生报;2008年
8 星辰 编译;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李良勇;逃不过心伤,问题老兵才离伊阿战场又进监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惠武利;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3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谢兵;交通伤后应激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李戬;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靳长风;汶川地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神经通路脑影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隋双戈;性侵害创伤干预模式、性侵害PTSD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及脑结构功能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陶嵘;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模型的情景恐惧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智勇;战争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2 晋翔;氟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马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研究进展[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汤丽华;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脑灰质体积测量和扩散张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张霓妮;湖南住院工伤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邢月梅;临沂市院前急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彬;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婧;手术室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倩倩;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4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4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