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不确定性——莎士比亚《暴风雨》叙事中的隐喻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 《暴风雨》 ; 参考:《语文建设》2015年23期
【摘要】:莎士比亚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堪称文学领域的精髓。《暴风雨》作为他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其中大量隐喻的运用娴熟生动。本文将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进行研究,从语言叙事、文本结构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对文中的隐喻进行深刻地剖析,从而让读者对其中的技巧和构思有一个更深的领悟。
[Abstract]:Shakespeare's life has left us with many excellent works, each of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quintessence of literary field. As his last complete work, the use of a great deal of metaphors is vivid and skillful. In this paper, we will study the stormy works of Shakespeare, and analyze the metaphors from three aspects: language narration, text structure and story plot. So that reader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s and ideas.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分类号】:I561.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舒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J];语文建设;2013年35期
2 艾萍娥;;《哈姆雷特》中主人公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语文建设;2014年1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卢丙华;;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创作语言与内涵[J];语文建设;2015年17期
2 宋相瑜;;后现代语境下《哈姆雷特》语体研究[J];语文建设;2015年2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娟;;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2 林富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魂”——人文主义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袁颖磊;;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和其悲剧成因小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4 吴秀琼;;论《哈姆雷特》剧中的反衬艺术与三位儿子的形象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杰;;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童晓燕;刘书梅;;《哈姆雷特》中主人公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叶俊;;仇的兴起,爱的幻灭——再读莎翁名剧《哈姆雷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魏菱;;浅析《哈姆雷特》中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俞东明 ,左进;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克琪;;戏剧经典的现实意义——关于《暴风雨》的人类学解读[J];艺术百家;2007年S2期
2 侯朝阳;;《暴风雨》中的时间和空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学燕;;《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4 王虹;焦敏;;《暴风雨》的后殖民解读与挪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高璐;;莎剧《暴风雨》中魔法的解码[J];电影文学;2010年22期
6 罗琦;;舞台表现力与真实的误区——对迪克兰·唐纳伦版《暴风雨》的思考[J];艺海;2012年06期
7 陶志丹;于凤保;;论《暴风雨》中“三位一体”原型[J];名作欣赏;2012年36期
8 李昌鹏;;忠实于情感和审美判断——评张惠雯的《暴风雨》[J];文学教育(上);2013年01期
9 何伟;;生态思想视角下的《暴风雨》重评与思考[J];前沿;2013年02期
10 赵艳华;;神性·人性·魔性——《暴风雨》佛莱式解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解玺璋;《暴风雨》:多重时空 逼真动作[N];北京日报;2012年
2 张剑;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N];光明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师琰;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先利;放逐与救赎:《暴风雨》中的精神之旅[D];西南大学;2012年
2 韩媛媛;重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允丽;生态批评视阈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祝芳芳;回写《暴风雨》:约翰·福尔斯《魔法师》的互文性阐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丽敏;生态批评视角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节制主题[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易亦;《暴风雨》译本的比较分析:操控视角[D];宁波大学;2013年
9 钟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10 许克琪;英国荒岛文学两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读[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8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0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