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中重生—解读《在路上》中的狂欢化内涵
本文选题:垮掉派 + 狂欢化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为研究对象,以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依据,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在已经建立起的对小说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垮掉派”的行为实质。本文将谈及“狂欢化”要素在小说中的体现形式及其所具有的“狂欢化”内涵;“狂欢化”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及其在“狂欢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得出“垮掉派”行为的精神实质和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本文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狂欢广场和狂欢节笑声两个重要的“狂欢化”要素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狂欢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主要通过“狂欢化”的时间和“狂欢化”的空间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双重意义。本文第三段分析了“垮掉派”的行为实质,揭示了其精神探索的实质——向死而生,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ovel "on the Road" by Jack Keluyak as the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the "Carnival Poetics Theory" by Bakhtin, a Russian literary theorist, and attempt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On the basis of the macroscop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it reveals the essenc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Breakdown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the embodiment form of "carnival" element in the novel and its connotation of "carnival", the double meaning of "carnival" itself and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process of "carnival". The spiritual essenc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Breakdown School" behavior are obtained.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rnival square and Carnival laughter, two important "carnival" elements 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behind them.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carnival",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through the time of "carnival" and the space of "carnival", which has a certain dual significance. 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Breakdown School",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its spiritual exploration, that is, to die, as well as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2 张子清;;垮掉派与后垮掉派是颓废派,,还是疲脱派(上)[J];诗歌月刊;2007年05期
3 黄萍;;狂欢化诗学下的“石头”——解读《疯狂的石头》[J];电影评介;2007年05期
4 陆双祖;;论《浮士德》情节结构的狂欢化特色[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野夫;;那一代与这一代的遭遇——从《垮掉的一代》说起[J];博览群书;1997年02期
6 高建华;;狂欢化视野中的《亚玛镇》[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7 刘莎;;狂欢化视域下的《非诚勿扰》语言[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8 尚宏;;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9 杨蓓蓓;;浅析当代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狂欢化诗学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姜德成;仪爱松;;狂欢化视角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对位性解读[J];山花;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2 杨双;;汉画像“乐舞百戏”图中“狂欢化”的文化解读[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适;;中国之“鉴”与希腊人的“爱智慧”—中西人类精神自觉形态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是否相融:从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谈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顾颖;;乐舞图中怪诞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的狂欢化世界感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Eugene Thong;;On Modernisation and Tradition[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张彩虹;;娱乐政治——WEB3.0时代的电影表达[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瑾;;长存价值再发现:21世纪学习的文化宝库(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姜苦乐;;全球主义和现代性的重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泰国艺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由元邋史国强;翻译与传播:凯鲁亚克五十年[N];辽宁日报;2007年
2 傅小平;《垮掉的一代》中文版首次推出[N];文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包涵;Bob dylan吓跑,或是靠得更近[N];华夏时报;2011年
4 朱白;强悍而雄壮的圣·布考斯基[N];东方早报;2010年
5 吴晨骏 (诗人、小说家);柯索:灵性的鸣响[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王艾 (作家);镜头彼岸的图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张子清;读《金斯伯格诗选》[N];文艺报;2001年
8 王晓渔;思想的核桃[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赵毅衡;惟一者虹影,与她的神[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张子清;成功的国际诗歌朗诵晚会[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陈静;压制、惩罚、异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间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申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敦映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王晶;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黑人创伤的文化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甲鲁海;尤金·奥尼尔欲望悲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金文宁;以自我否定形式成就自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元华;反叛中重生—解读《在路上》中的狂欢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郑洁;从加冕到脱冕[D];重庆大学;2011年
3 刘彬;《无形人》:一部狂欢化的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云霄;艰难的精神之旅[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孔令超;诗、诗人与拯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俊霞;《接骨师之女》的原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冬月;[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严立艳;论《在路上》体现的克鲁亚克的三重追寻[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义莹;失衡与救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建玲;欲望与回归:对尤金·奥尼尔《更庄严的大厦》的精神生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4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1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