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浅析霍夫曼斯塔尔小说《安德烈亚斯》中的门槛处境

发布时间:2018-05-21 08:23

  本文选题:霍夫曼斯塔尔 + 安德烈亚斯 ; 参考:《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安德烈亚斯》是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存世的唯一一部断片小说,也是集霍夫曼斯塔尔风格之大成之作。小说采用德国传统成长小说模式,加入现代小说因素,以到达目的地为叙述起点,主人公安德烈亚斯回忆他的旅程,其中充满想象、梦境和回忆,为评论提供很多的视角。历来评论家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文中凸显的自我认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双影人母题。自我认同问题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变,,以爱利克埃里克森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将自我认同看做是连续,同质的过程,而另外一些理论家提出自我认同过程是异质的,且这种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由于异质的自我认同过程始终无法统一,异质分裂的自我常处于一种不安情绪中。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社会剧烈转型期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家作品中出现的自我迷失所带来的不安情绪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维也纳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所创作的《安德烈亚斯》中的主人公安德烈亚斯也带有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不安感。安德烈亚斯在威尼斯的不安感主要受周围环境而触发,而发生在梦境中的过道的情节更多的揭露了他内心深处不安感的深层原因。 在分析安德烈亚斯的不安感时,双影人——仆人戈特希尔夫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戈特希尔夫身上,安德烈亚斯找到了自我的影子,安德烈亚斯对戈特希尔夫的厌恶情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我的厌恶。戈特希尔夫不断勾起安德烈亚斯童年的阴暗记忆,不断迫使安德烈亚斯面对不堪的自我。他与另一个双影人罗曼娜的相遇使安德烈亚斯暂时摆脱了一直伴随他的不安感,产生了对另一个自我的向往。而戈特希尔夫强奸女仆事件彻底改变了罗曼娜对安德烈亚斯的态度,而对于安德烈亚斯而言,向往的自我与现实之间有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安德烈亚斯犹如身处门槛,身后是不堪自我的阴影,而同时一个新的自我似乎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本文以门槛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地点为线索,本文一步步探究文本中主人公自我不安情绪的表现和原因以及他因此产生的对另一个自我的向往。
[Abstract]:Andreas is the only fragment novel in the existence of Hugo von Hoof Manstar, and it is also a masterpiece of Hofmanstar style. The novel adopts the traditional German growth novel model, adds the modern novel factor, and takes the arrival of the destination as the narrative starting point. Andreas, the protagonist, recalls his journey, which is full of imagination, dreams and memories, and provides a lot of perspective for the commentary. Critics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the self-identity issues highlighted in the text and the twin motifs associated with them. The study of self-identity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Psychologists, represented by Eric Erickson, see self-identification as a continuous, homogeneous process. Other theorists suggest that the process of self-identification is heterogeneous, and this view is gradually accepted. Since the heterogeneous process of self-identification is always inconsistent, the heterogeneous self is often in a state of unease.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Vienna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uneasiness caused by self-disorientation in writers' works has become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Andreas, the protagonist of the Vienna writer Hofmanstar's Andreas, also has a peculiar sense of uneasiness in that era. Andreas's uneasiness in Venice is mainly triggered by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ile the plot of the hallway in the dream more reveals the deep reason of his inner uneasiness. In the analysis of Andreas's uneasin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ouble-movie-servant Gotthilf came to light. In Gotschelf, Andreas finds the shadow of himself, and Andreas's loathing emotion towards Gotschulf also shows his dislike of self. Gotthelf constantly evokes the dark memories of Andreas's childhood, forcing Andreas to face the unbearable self. His encounter with another double, Romana, temporarily freed Andreas from the uneasiness that had been with him and gave rise to a yearning for another self. The rape of a maid by Gotthelf completely changes Romana's attitude towards Andreas, while for Andreas, there is an insurmountable barrier between the desired self and reality. Andreas is on the threshold, behind the shadow of the self, and at the same time a new self seems to be in sight, but far away. Taking the threshold as the c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and reason of the protagonist's uneasiness and his yearning for another self.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2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同修;;论《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中安德烈的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德烈·佩芝 赵俊晖;安德烈·佩芝 模特界的新逆变[N];中国服饰报;2011年

2 记者 何大成 通讯员 张少峰;孟凤朝会见安德烈·马赛尔副部长一行[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路锦 通讯员 王国栋;市领导会见俄罗斯客人[N];淄博日报;2011年

4 徐敏;安德烈·海姆的一句话[N];解放日报;2010年

5 邱华栋;安德烈·别雷:“白银时代”的大树[N];文艺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万晓东;让俄罗斯消费者在中国投诉有门[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马琳;住宅广泛应用地暖尚需斟酌[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8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赵嘉政;“中国必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9 记者 孙奕 王慧慧 董爱波 闫平 张旭东;传承友谊 携手共进[N];人民日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虞仲义;明日答案当今日提交[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丽娟;论安德烈·马尔罗时期的文化政策(1959-196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林;介观量子体系中的近藤效应[D];兰州大学;2012年

3 温晓春;资本、生态与自由:安德烈·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颜颜;浅析霍夫曼斯塔尔小说《安德烈亚斯》中的门槛处境[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赵沛然;论《第672夜的童话》中童话要素、两面性要素及时代要素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慧娟;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王扬;悠长阴影下的生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张理明;头脑与世界的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杨凯;从疯狂到毁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艺;现实与童话—拉贝作品《雀苍纪事》中的插叙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郭菲;“盲目社会”中的迷惘与解放[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彭逸;“不知”作为一种可能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吴丽丽;信仰与乌托邦——伯尔作品选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8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18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