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
本文选题:小说文本 + 改编电影 ; 参考:《电影文学》2015年10期
【摘要】:《紫色姐妹花》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根据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其的评论历来莫衷一是,不少人对其持批判态度。本文认为小说《紫色》是一个经典,根据其改变的电影也是一个传奇,二者成功是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一个典范。笔者以《紫色》电影为研究平台,侧重于小说文本与改编电影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其优劣与得失,力求为国内文学与影视的联袂做出示范和启示。
[Abstract]:Purple Sisters is a film directed by Spielberg based on a novel by black writer Alice Walker. The film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release and has been criticized by many peopl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novel Purple is a classic, and the film changed according to it is also a legend. The success of both is a model of novel and film adaptation. Based on Purple film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vel text and the adapted film, analyzes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tries to demonstrate and enlighten the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作者单位】: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分类号】:J905;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红霞;;《紫色》文本与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2008年15期
2 付晓;;从文本到影像——评改编电影《紫色》的得与失[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3 马慧;;《紫色》文本与影片共谋的隐喻意象[J];电影文学;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姚世红;;女性意识下对电影《紫色》的赏析[J];电影文学;2013年22期
2 范晓玲;邱一江;;电影《紫色》中西莉的“妇女主义”意识的觉醒与成长探析[J];东南传播;2013年11期
3 窦洁;;探析电影《紫色》主人公的精神世界[J];电影文学;2015年04期
4 范胜男;赵文兰;;女性意识下对电影《紫色》的赏析浅谈[J];青年作家;2014年2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栋栋;小说改编:一次镣铐之旅[D];山东大学;2010年
2 郭龙俊;抗美援朝小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成宇;;紫色与妇女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2 郑新民;;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朱丽;梦想、幻灭、再生——谈《紫色》中茜莉女性意识的觉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陈健;浅析《紫色》的书信体风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朱荣华;;论《紫色》中的“否定互文性”现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5 杨玉芳;;《紫色》中服装和颜色对茜丽自我觉醒的催化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王红叶;;《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彭文娟;;《紫色》书信体格式的空白与存现[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8 蒋晖;;解读塞莉的成长历程:女性意识的觉醒——评析《紫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S1期
9 裘丽莎;王萍;;《紫色》:权力话语的解构和女性自我的确立[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9期
10 章汝雯;;《紫色》中的叙事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修树新;;从《紫色》中透视“善”的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冯丽君;;论《紫色》独特的书信体成长叙事方式[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叶;《紫色》的书信体叙事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余环;自由与和谐的探求与奋斗:酷儿理论对《紫色》的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颖;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的反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4 李徽;《紫色》主人公寻求自我过程的心理变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龙彦;小说《紫色》中的个人语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白熙月;酷儿理论关照下爱丽丝·沃克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和《紫色》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黄琴玲;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女性力量[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若碧;《紫色》:“黑人”“女性”的声音[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阮军;论《紫色》的叙事特点[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姣;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紫色》中黑人女性主体性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4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2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