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的互文性
本文选题:《可以吃的女人》 + 互文性 ; 参考:《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曾四次被提名英国布克奖,并于2000年夺得该奖项,素有“加拿大文学女王”称号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展现了她对叙述和体裁的高超掌控能力。她的作品着重于三个不同但紧密相关联的文学传统的交叉点上:女权主义,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揭露了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支离破碎的生活,遭受的磨难,以及传递的伤痛。 本文试图从互文性视角对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进行重新解读,以共时研究的方法,强调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文本间的相互指涉,将文本从单一的阅读语境中解脱出来,并置于广阔的文学背景中加以审视,并指出小说意义的生成正是多文本相互交叉,联系,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热奈特所界定的狭义的互文性中包含的两种互文手法,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典故(allusion)和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戏仿(parody)来重新解读《可以吃的女人》和其“前文本”——替罪羊小说、童话故事、哥特小说、和传统女性小说结尾等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以期通过这些“互文本”来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为读者解读《可以吃的女人》提供新的视野。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成长背景,文学地位、成就,国内外对她文献评论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推演到法国文学批评家和女权主义者朱丽娅·克丽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再到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广义互文性和热奈特为代表的狭义互文性,探究了可操作的狭义互文性理论与本研究的相关性。第三章根据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典故,分析了《可以吃的女人》当中隐喻的替罪羊小说和童话故事,以及它们和阿特伍德文本的关联,影响作用,得到了阿特伍德笔下女性角色遭受磨难和压迫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根据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戏拟,展示了《可以吃的女人》与哥特文学、传统小说当中的女性结尾的互文关系,旨在凸显阿特伍德对传统文学体裁和风格的转变、颠覆,挖掘《可以吃的女人》的多重主题。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扼要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
[Abstract]:Margaret Atwood, who has been nominated four times for the British Booker Prize and won the award in 2000, has demonstrated her mastery of narrative and genre. Her work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ree different but closely related literary traditions: feminism, nationalism, and postmodernism, and reveals the tribulations of women's fragmented lives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ain of transmiss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her first novel Edible wo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xt content and the text form,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text. The text is freed from the single reading context and examined in the broad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novel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secting, connecting and acting of the multiple texts.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two kinds of intertextuality in the narrow sense of intertextuality defined by Genett. Intertextuality of coexistence (allusion) and intertextuality of derivation (parody) to reinterpret Edible woman and its "Pre-text"-scapegoat novels, Fairy Tales, Gothic Fiction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ader to interpret the Edible woman through the mutual referenc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female novel, which is expected to explore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through these "mutual tex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Margaret Atwood's growing up background, literary status, achievements,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from Saussure's linguistic symbol theory and Bakhtin's "dialogue" and "polyphonic" theory. From the French literary critic and feminist Zhu Liya Christeva to the generalized intertextuality represented by Roland Bart and the narrow intertextuality represented by Genett. The relevance of the operational theory of narrow sense intertextuality to this study is explored.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scapegoat novels and fairy tales of metaphor in Edible woman,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Atwood's text, according to the intertextuality of coexistence. Get the deep reason of suffering and oppress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Atwood's writing. The fourth chapter shows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Edible woman" and Gothic Literature, the ending of female in the traditional novel, in order to highlight Atwood's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nre and styl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Subversion, dig up the multiple themes of Edible Wome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view.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洋;;互文性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王济华;;旅游文本中互文性的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龚萍;;电影片名的互文性翻译[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5 杨春慧;;贺岁片《大笑江湖》的互文性解读[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6 郭金英;;认知语用视角下的互文性翻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8期
7 曾品;;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罗兰;;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以《木兰》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9 纪蓉琴;;元语篇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小云;;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党根;;激进经验主义:一种别样的经验主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美肤非梦想 美丽吃出来——畅达出品可以食用的“化妆品”[A];2008第二届中国保健协会减肥分会年会暨(安琪纽特)美丽健康产业创富论坛汇编[C];2008年
5 刘美华;;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融合指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6 何金铭;;做大做强陕菜要从一店一菜做起[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司红;渔亭糕:可以吃的“徽州石雕”[N];黄山日报;2011年
2 方卫平;思想的翅膀[N];文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戴岚 韩立群;阿尼帕 六个民族十九个孩子的母亲[N];人民日报;2011年
4 媒体人 何保胜;杞人忧天 今人忧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马蔺;谁能让寂寞出清[N];检察日报;2011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杨绪军;糖友别怕吃水果[N];健康时报;2010年
7 黄江 特约记者 李典胜;丛林深处砺精兵[N];人民武警报;2011年
8 罗格;美国义工农场给穷人提供食品[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艳芳;中国美容营养品市场的两大主题[N];中国食品报;2010年
10 高好良 吴佳;得民心者得天下[N];战士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文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9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贝茹;透视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的互文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9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5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