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奈保尔《河湾》中的民族认同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30 07:18

  本文选题:民族认同 + 奈保尔 ; 参考:《出版广角》2015年09期


【摘要】: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来说,任何现代化改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侵",这种"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动荡的生活,还有文化上的毁灭——弱势族群总会因物质上的落后逐渐丢失精神信仰,趋向于先进族群的价值观,而弱势族群一旦淡化或失去了对本民族的精神认同,那么距离被毁灭也就不远了。本文以奈保尔的《河湾》为例,探讨了一段在特殊时期里非洲民族的认同困境。
[Abstract]:For a relatively closed society, any modern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vasion", which brings not only bloody wars, but also turbulent lives. There is also cultural destruction-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tend to lose their spiritual beliefs because of their material backwardness, and tend to the values of the advanced ethnic groups, and onc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weaken or lose their spiritual identity to their own ethnic groups, It was not far from being destroyed. Taking Naipaul's River Ba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African nations in a special period.
【作者单位】: 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俞曦霞;;超现实的隐喻之谜——奈保尔创作思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旭峰;;论《河湾》对后殖民政治的反思[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3 李岩;陈瑶;;试析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东方主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李筱洁;;解读《河湾》中两种文化的寻根之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金才;任易;;论《河湾》中的民族认同危机[J];外国文学;2014年06期

2 潘啊媛;;揭露与反思——后殖民视角下的《人民公仆》[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 何善秀;李宗;;英籍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复杂情感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周文静;;论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的“抵达”[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张惠玲;;流散视野下的奈保尔小说叙事艺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曦霞;V·S·奈保尔后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艾洪钊;论迈克尔·翁达杰《菩萨凝视的岛屿》中混杂身份的困境[D];南京大学;2013年

2 焦健;反写与重塑[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杰;;奈保尔《河湾》中的悲观主义历史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2 王旭峰;;奈保尔与殖民认同[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3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4 本刊记者;;上升期的矛盾、体系性危机与变革方向——汪晖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12期

5 梅晓云;V.S.奈保尔:从未抵达的感觉[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5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9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4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康慨;文坛“猫鼬”事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9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3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5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7 苏鑫;论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旅行者维·苏·奈保尔[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岩峰;遗失身份的定位[D];山东大学;2007年

9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辛晰;抵达 于废墟之上:奈保尔《河湾》与《到达之谜》景物意象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5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85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