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流散视角解读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

发布时间:2018-07-05 04:41

  本文选题:伍慧明 + 《骨》 ; 参考:《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家"或"家园"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对于流散群体来说,家代表归属,而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描述了固守传统的父辈华裔和新生代华裔对于故国和定居国之间"家"的不同理解,并且在家园文化消失后,他们如何建构自己的心灵家园。在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蚀下,第一、二代移民为自己寻找精神家园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而以大女儿莱拉为代表的新生代华裔美国人则把想像中的家园建立在了民族文化记忆之中,在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唐人街之外找到了属于华裔美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Abstract]: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ome" or "home" is an eternal motif. For the displaced group, the family representative belongs, and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finding hom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Wu Huiming's work "Bone"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hom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new generations of Chinese clinging to the tradition, and afte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home culture, How they build their own spiritual homeland. With the erosion of a strong white culture,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s of immigrants' dream of finding a spiritual home for themselves is out of reach.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represented by their eldest daughter Leila, built their imaginary homeland in the memory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found their own spiritual home outside the marginalized Chinatown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英语系;
【基金】:广东梅州嘉应学院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流散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文化归属研究——以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和伍惠明《骨》为例(2014SKB02)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莉;;家庭故事里的族裔历史——析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2 费小平;;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园政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3 陈慧;李霞;;漂泊:寻回生命的方向——论北岛90年代诗歌[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4 秦苏珏;;传统文学在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建构——当代美国土著小说创作述评[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5 吴丽仙;;双重视角的“新的中国”叙事——读华裔美国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庄陶;;建立外国文学研究的后殖民主义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1期

7 庄陶;;美国学运动和美国文学史写作[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1期

8 刘慧;;华裔女性主体形象的积极建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华女阿五”的独特魅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廖敏;;奥尼尔《诗人的气质》中的文化身份叙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01期

10 赵靓;;《喜福会》中女性主义在婚姻中的折射[J];闽江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星;谭恩美自传性长篇小说的性别意识与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晓萌;暴力游戏中的“类我”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标;浅析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倩倩;找寻自我的存在之图[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仲昭阳;流散语境中的母国记忆[D];江南大学;2011年

9 谷彩云;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追梦之旅:《爱妻》的女性身份解读[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莹;《梦娜在希望之乡》中的犹太情结[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全凤;;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刘的自我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2 魏全凤;;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小说《玛德琳在沉睡》[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母亲形象分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4 徐绛雪;;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认同的变迁[J];浙江学刊;2010年04期

5 魏全凤;;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的自我书写[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6 周琼;;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反思[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王家湘;评艾米·谭新作《灶神婆》[J];外国文学;1992年01期

8 枫雨;;作家与死亡[J];山东文学;2010年09期

9 魏全凤;;在写作中成长——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刘及其作品[J];当代文坛;2009年02期

10 董铁柱;;生活与历史——论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方曼俏的小说《龙餐馆的午夜》[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琼(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籍华裔女作家·另一种中国想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霓忻;试析基督教与儒教精神在四位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8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98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