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跨越三界之试炼—《上海孤儿》中同一性的拉康—埃里克森式构建

发布时间:2018-07-08 19:56

  本文选题:《上海孤儿》 + 拉康主体三界说 ; 参考:《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上海孤儿》问世以来,关于小说中身份问题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国内现存研究大都依托时代背景,着墨于对人物身份的后殖民解读。石黑一雄的作品避开对少数族群族裔生存状态的传统关注,注重对个体共性的刻画与勾勒。本文在结合拉康主体三界理论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从个体自我同一性以及文化归属群体同一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试图对主人公班克斯的主体同一性进行内外兼顾的综合构建。剖析主体同一性在三界中的历练,我们可以融会贯通,让同一性的构建过程和拉康的无意识主体发展阶段互为参照。通过对两种发展的合理排列,本文旨在为读者展现一种新的同一性构建模式。 依据主体三界说,本文将主人公的同一性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鉴于这一过程,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序言,回顾了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上海孤儿》的研究现状,阐释与解读了文中所涉及理论以及本文的主要论点和结构。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分为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针对主体与母体分离这一现象,展示了班克斯在进入想象界后所遭遇的一系列自欺、想象和异化,同一性在想象界直面危机。第二章围绕主体在象征界中遭受来自他者的影响这个层面展开讨论,班克斯在个人及文化方面经历了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同一性和文化归属同一性的延缓发生在象征界中。第三章,他终于放弃了自己拯救世界这不切实际的幻想,超越实在界中主体对最初圆满状态的留恋,最终获得完整的同一性。由此可见,主体要最终获得同一性就必须跨越停滞不前,,不可重返的实在界。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论,总结了论文主要内容和思路,重申了研究的论点。 通过这种比较、结合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主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读者也可以跳脱出无意识的局限,从“第三空间”俯瞰主体发展阶段,通过超越于回归的方式成功构建同一性。
[Abstract]: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Orphan in Shanghai,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identity in the novel.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in China rel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focus on the post-colon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characters. Ishihiro's works avoid the traditional concern about the survival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nd focu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elineation of individual commonalities.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Lacan's theory of three bounds of subject and Eriksson's self-identit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and cultural attribution group ident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subjective identity of the protagonist Banks with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sideration.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 identity in the three realms, we can mak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dentity and Lacan's unconscious subject development stage reference each other. Through the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two kind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readers a new pattern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bject-three-definit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dentity of protagonist into three main stages. In view of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preface, which review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creative styles of Ishihiro,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Orphan in Shanghai, and explains and interprets the theories involved in the text, as well as the main arguments and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ims at the phenomenon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mother body, and shows a series of self-deception, imagination, alienation and identity encountered by Banks after entering the imagination world to face the crisis in the imagination world.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subject 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s in the symbolic world. Banks has experienced a gradual and slow process of personal and cultural exploration, that is, The delay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ccurs in the symbolic world. In the third chapter, he finally gives up his unrealistic fantasy of saving the world, transcends the attachment of the subject to the first perfect state in the real world, and finally obtains the complete identity. It can be seen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identity, the subject must cross the realm of stagnation and non-return.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ideas, and reiterates the research point. Through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unifies the analytical method, we can obtain some main body development universal law. Readers can also jump out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unconscious, from the "third space" overlook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way of beyond the return of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若水;;辩证法的命运——从列宁到斯大林再到毛泽东,并谈对重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合二而一”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3期

2 林青山;关于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问题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3 胡万福;;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卢诗璧;;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科希;乔桂云;;灵魂概念、自我与人的同一性[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2年09期

6 刘俊哲;试论同一性的绝对性和斗争性的相对性与和谐的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7 黄玉梅;;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同一性[J];沧桑;2006年05期

8 冯艳;;现代派男女作家小说中颜色词的选用比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3期

9 马国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同一性[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1期

10 杨振;雷秀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与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法刚;;大片转机与思想探索(摘要)——评析《投名状》、《集结号》的同一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陈雨思;;论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兼论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双重意义[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雨思;;论科学的复杂性——兼评科学终结论[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晓;赵春英;孙延林;吉承恕;;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同一性和运动定向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王成城;刘洪;刘善堂;;同一性与组织有效性研究述评[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田海平;;生命的“大同”与“大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Research for methods of pursuing product identity strategy[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8 Wendelin Schmidt-Dengler;;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 small country-Austrian literature,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Philip N.Benfey;;Development Rooted in Interwoven Networks[A];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彭聃龄;郭德俊;张素兰;;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提取的初步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首大学教授 易小明;和谐: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统一[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任秋凌;个人DNA图首次完整破译 人类同一性不是99.9%[N];北京日报;2007年

3 杨永德;书籍内容和装帧的文化同一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黄楠森;《矛盾问题新探》简评[N];光明日报;2005年

5 班石;设计构成的同一性与对立性[N];美术报;2007年

6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抵抗”同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杨雨帆 苏勇 本报记者  魏永强;“风力发电”与“风力阻滞”的力学同一性[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刘海涛;“和谐”是否就是告别“斗争”[N];解放日报;2006年

9 张和声;智以藏往,神以知来[N];文汇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艳;“活版同一性”印证活版印刷术起源中国[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友军;批判的人学[D];吉林大学;2004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黄淳;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梅;自身与他者的辩证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9 卢红芳;卡罗尔·希尔兹小说叙述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宇;跨越三界之试炼—《上海孤儿》中同一性的拉康—埃里克森式构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吴海英;个人同一性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彦岑;论叙事同一性与他者维度[D];浙江大学;2011年

4 章丽萍;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崔建军;初中生同一性风格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及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妍;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霍艳青;五年制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慧;同一性策略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8年

10 许丽莎;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8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08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