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坟墓上的舞蹈--存在主义视阈下《了不起的盖茨比》

发布时间:2018-07-09 12:38

  本文选题:了不起的盖茨比 + 存在主义 ; 参考:存在主义视阈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该部作品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拜金享乐之风,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以及战后人们的“精神荒原”。《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长时间以来一直受到评论家们的青睐。但对该作品的评论大多集中在主题思想、象征手法、叙述技巧,以及对菲茨杰拉德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的分析上。近年来也有人用女性主义、陌生化理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原型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对其进行剖析,但少有人看到了该部作品蕴藏的存在主义思想。本文意在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对小说中的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阐释,揭示荒诞世界里无处不在的虚无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同时强调人在作出自由选择实现自我价值时必须承担选择的结果。这部作品在存在主义的观照之下,揭示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世界的荒诞本质,对于反思人类精神危机和社会文化矛盾,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和启发意义。
[Abstract]:Scott Fitzgerald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lost generation" came out of the great Gatsby in.1925. The work laid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t vividly described the 20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age prevai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ind of gold worship, revealed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spiritual wilderness" of the postwar people. The great Gatsby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work of Fitzgerald, which has been favored by critics for a long time, but most of the comments on this work are focused on thematic ideas, symbolism,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people wh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Fitzgerald's cre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recent years with feminism,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 archetypal theory and new historicism, but few people have seen the existentialism in the work. In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philosophy, it explains the existential predicament faced b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reveals the ubiquitous nihilism in the absurd world and the alie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emphasizes that people must bear the result of choice when they make free choice to realize their self worth. The survival predicament of the modern people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re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human spiritual crisis and social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霞;孙勉志;;《飘》之研究综述[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2期

2 徐文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五号屠场》的多维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3 林素容;;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电影《刮痧》谈起[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萍萍;;弘扬民族创新精神——谈惠特曼《草叶集》的创新诗篇[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5 丁敬芝;;论卡瑞·丘吉尔的《九重天》中性别属性的不确定性[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达惠;;析《赫索格》小说世界中存在主义的荒诞意识[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何林;;简论网络交往对人格发展之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耿心;;浅析海明威的价值观念及在其短篇小说中的体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周霞;李昌银;;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荒原蚁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薛玉凤;《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奕娜;;加缪的荒诞体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晓红;;论《小城畸人》中的丑与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本文编号:2109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09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