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现代主义时间观
[Abstract]:The Portrait of Young artists, as the first step of Joyce's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has already contained some element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namely, the separation of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expressions and the search for new artistic expressions. In dealing with time, modernist literary view of time advocates returning to Bergson's psychological time. Joyce breaks the time-space boundary of physical time for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attempts to use the rich and complex consciousness and inner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as a way of describing tim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odern experience and complexity and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modern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The three chapters focus on physical time, psychological time and clock time.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how Joyce cleverly cuts off the physical time to make it serve for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haracters, so as to outline the growing history of a young artist.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Joyce's past and present free switching and the use of free association techniques to restore the rich and complex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 complex but not messy. The narrative context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ntertwined through the consciousness of characters, whether in or between the chapters of the novel, radiates arou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young artist and dominates into an organism; Finally, in the third chapter, Joyce achieved the effect of spatialization of clock time by juxtaposing the scene and repeating the theme of imag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梦;;《死者》中的现代主义特色[J];文学教育(上);2008年12期
2 朱婷婷;幻觉·顿悟·虚无──从《死者》看乔伊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李维屏;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概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刘爱琴;论《尤利西斯》中的现实主义[J];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5 袁德成;论乔伊斯的语言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李增;重新建构英国的本土“神话”--“运动派”文学评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7 柳鸣九;;法国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下)[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4期
8 许汝祉;现代主义是反理性的还是符合理性的?[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3期
9 付晶晶;;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评析乔伊斯的印象主义美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德明;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原始主义[J];文艺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Ki-Seok Kim;;东西方对优秀人才的历史观点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Ying-hsiung Chou;;Reading the Other Moder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SASAKI Chikara;佐佐木力;;东西方数学和医学的对话(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Stephen Owen;;Rethinking Cultural Histor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7 威廉·齐提克;;Comments on Stepanyants and Burrell[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Valerie Fraser;;拉丁美洲艺术中的全球性与地域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罗伯特·贝拉;;骤变与不变:爆炸式发展与永恒真理[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10 刘文茜;;Learning English初中起始版(冀教版)第6册Lesson 1:Higher,Faster,Stronger[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启科分校终身教授 张爱平;文学与科技的较量[N];解放日报;2010年
2 子雨;另一种评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本刊通讯员 李瑞双;庐师山庄:以现代主义的建筑形态亮相西山[N];证券日报;2005年
4 王兆胜;坚守与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陈耀成 黄灿然 译;反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他[N];南方周末;2005年
6 迈克·格雷姆肖(Mike Grimshaw)/文 李冬梅/编译;“软现代主义”:后理论设计者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李万武;与现代主义相遇的现实主义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晋华;先锋作家:限度何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郭春林;汪曾祺:不彻底的现代主义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叶廷芳;西方先锋文学的现代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小梅;绘画、诗歌、戏剧: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凌建娥;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的艺术愿景[D];南京大学;2011年
3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春;《尤利西斯》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孔明安;仿真与技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董小玉;暮色中的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康康;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现代主义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黄洁;论烦恼的冬天的现代主义特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魏巍;分离式的融合[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王文丽;自我发现与实验性写作[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唐慧君;罗伯特·弗罗斯特: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蓝云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伟;现代主义设计探源[D];河北大学;2005年
9 王晓璐;论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张双;解析《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成长主题[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8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88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