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跨文化视角试析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中国房地产广告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10-16 12:21
【摘要】:“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晚年时期一首名为《在柔媚的湛蓝中》(In lieblicher Blaue)的诗歌里的一个诗句。这一诗句后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并就其意义从哲学角度上进行了详细阐释,使其拥有了哲学含义。 近些年来,荷尔德林这一诗句却在中国房地产广告中被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极大成功。针对这一文学及文化现象,各种不同看法和观点纷纷涌现。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社会里,诗歌与房地产毫不相干;将荷尔德林的诗句应用到房地产广告中,是对这一诗句的窃用,是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庸俗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文学在现代跨文化交际中的相融性,是跨文化文学交流融合的成功案例。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哲学,商品美学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来揭示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中国房地产广告应用中的成功原因,并找出其运用不合理之处。希望本文能通过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阐释,引起大家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不同文化间文学交际应用这一现象的关注。
[Abstract]:"Man living poetically on the earth" is a poem of Holdrin, a famous German poet called "Poet among Poets" in his late years, a poem called "in the soft Blue" by (In lieblicher Blaue). The poem was quoted many times by the German philosopher Heidegger in his works, and its meaning was explained in detai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ilosophy, which made it have philosophical meaning. In recent years, Holdri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ese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and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response to thi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views and views have emerged. One view is that poetr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 estate in Chinese society. Applying Holdrin's poems to real estate advertisements is a theft and vulgarization of Holdrin's poems. Another point of view is that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in moder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s a successful case of cross-cultur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commodity aesthetics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China to reveal the successful reasons of Holdrin's "poetic resid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And find out its use unreasonable place.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pecial literary phenomenon, this paper will draw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cultur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05;I516.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萍;;何谓诗意地栖居——兼论诗的存在论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2 刘皓明;;舌的暴力[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3 刘皓明;;《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卷[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1期

4 钱红莉;;秋天是一个大词[J];视野;2006年22期

5 戴晖;荷尔德林创作思想的时代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林克;;荷尔德林诗选[J];青年作家;2010年07期

7 孙坤荣;诗国中的两颗璀灿明珠——推荐两本德国诗人的诗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郭风雷;荷尔德林: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诗学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谢红;;觉醒和重生——简析荷尔德林的箴言颂诗《致伟大诗人》[J];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10 张世英;;青年时期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从黑格尔的诗篇《埃琉西斯——致荷尔德杯》谈起[J];学术月刊;198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巧华;;让心灵诗意的栖居在习作中[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尤根·莫尔特曼;;危机中的生命文化[A];北京论坛(2010)主旨报告[C];2010年

3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一鸣;;对房地产广告的诚信考量——对沈阳市房地产广告中项目位置地图的调研[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5 简圣宇;;“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从当下房地产广告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殷涛;;作文,让人文之花绽放[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刘沛林;申秀英;;诗意地栖居:和谐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境界[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必圣(书评人);天上的荷尔德林:他的思想里没有黑暗[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芮虎;谈林克的荷尔德林译作[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白谦慎;刘皓明谈荷尔德林[N];东方早报;2009年

4 吴晓樵;荷尔德林早期的中国知音[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刘皓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江文;荷尔德林:私人话语与大师境界[N];北方经济时报;2001年

7 柳延延;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N];解放日报;2008年

8 本文由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供稿;房地产广告也需策略[N];深圳商报;2000年

9 杨子云;给房地产广告“挤水分”[N];安康日报;2005年

10 张晶明;解读房地产广告[N];中国财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云峰;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国杰;通向诗意栖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4 苏鸿;迈向意义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8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孙雪霞;文学庄子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一倩;从跨文化视角试析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中国房地产广告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2 金若凡;论荷尔德林的新神话及基督形象[D];河北大学;2010年

3 李秀青;“诗”与“思”——海德格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建锋;《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与德意志民族历史性此在的奠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丁岩;荷尔德林翻译作品及翻译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王新舒;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说话[D];兰州大学;2008年

7 郭芙秀;人神离合的爱与痛[D];西南大学;2006年

8 焦志飞;海子与荷尔德林[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原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理论的解析[D];辽宁大学;2007年

10 韦拴喜;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D];辽宁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74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74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