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博尔赫斯小说之“内在化西方视点”探析

发布时间:2020-05-21 04:01
【摘要】: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颇具后现代风格,其叙事方式、题材、情节内容以及整体的美学风格都具有独到的特点。关于形式上与哲学上的探讨已经说得多且滥了,而关于作者创作中的“内在化西方视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则较少受到关注,也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将着重考察这种“西方视点”对于博尔赫斯创作的影响及其表现,从而形成对于博尔赫斯小说整体风格的深入理解。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外研究者对于博尔赫斯的研究史与研究现状回顾,意图整理总体研究状况,指出研究重点与盲点,以期提出自己的论点。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论文第二部分作为“西方视点”的基点:作家笔下“迷宫”意象背后交织着“知识恋物癖”、“知识/权力”符码之间的复杂关系。博氏对于“知识意欲”的迷恋联系作家的特殊身份:一个后殖民国家上层社会的知识精英。在当时的阿根廷,能够分享“知识”(西学)的阶层无疑是能够分享到社会种种资源的阶层。以此基点引出“西方视点”的两种镜像:“入镜——东方想象”与“出镜——南方小说”。 第三部分,从博尔赫斯那些涉及“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颇具异国情调的“东方故事”入手,着重分析“东方想象”在这些作品中的运作,以及背后浮现的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这是“入镜”——东方异族文化通过博氏的“内在化西方视点”折射后之表现。 第四部分,从另一个方面挖掘博尔赫斯“内在化西方视点”的表现形式——“出镜”,那就是他的“南方风格小说”。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双重镜像,使得博尔赫斯这个“世界性作家”,在营造他想象中的“故乡”——阿根廷南方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陷入了欧美读者的异国情调期待视野——双重的“异国情调镜式文本”,不妨称之为陷落到“文化镜城”中。 第五部分探究“西方视点”的成因,从而引出了对西学体制的“学院派作家”与“第三世界文学”理论的探析。以基点“知识/权力”入手,联系着博尔赫斯的特殊社会身份,梳理“第三世界文学”理论的洞见所在与盲点,指出了作为一个后殖民时代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上层知识分子,西方的理论资源与观点、西方的强势文化已然成为了博尔赫斯高度内在化视点的必然性。而对博氏的创作与魔幻现实主义区别的分析,指出其“内在化西方视点”特殊性,进一步说明厘清文体的本质也是认清“内在化西方视点”的重要方面。还将联系博尔赫斯在欧美所受到的肯定与斩获的奖项,说明这种“内在化西方视点”的必然与无奈。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建龙;;伊斯兰美学视阈中的《一千零一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2 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年04期

3 张玉娟;;话语的功能——从《知识考古学》看福柯的后现代历史观[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4 陈凯先;杰出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纪念博尔赫斯百年诞辰[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1期

5 闫艳;;论“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6 余华;博尔赫斯的现实[J];读书;1998年05期

7 申洁玲;图书馆·书·词语──博尔赫斯的世界本质观简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8 李德恩;拉美文学中的时间观[J];外国文学;1990年02期

9 哈·阿尔瓦拉多,张永泰;博尔赫斯的作品[J];外国文学;1992年05期

10 程晓萱;;知识、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解读福柯知识社会学[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博;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隽;作为文字形式的“上帝”[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静;博尔赫斯作品中匕首意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笑伟;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游戏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世琴;博尔赫斯迷宫的构成[D];兰州大学;2006年

6 董军臣;作家之份位与主体之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世欣;博尔赫斯与中国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征;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书籍与阅读[D];暨南大学;2008年

9 韦燕;论博尔赫斯的文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3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73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