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穿越种族线》中非裔美国妇女双重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20-06-11 15:39
【摘要】:本文通过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 在文化争端以及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下,非裔美国妇女始终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由于种族血统的混杂,有很多白皮肤的黑人都有机会穿过种族的界限进入到白人的世界。这在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哈雷姆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黑人的“变白”意味着黑人对自己的传统的完全割裂以及对自己的种族完全抛弃。这是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无奈。而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同时又承受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强权。在男人作为主导的社会,黑人女性的性别身份出现混淆,她们将生活中缺失的权利以及情感含糊的转移到同性的身上。在文化以及性别的重压之下,非裔妇女的文化以及性别身份逐渐模糊混淆,文化冲突和性别反抗导致了非裔妇女迷失在双重自我中。 小说中的艾琳和克莱尔就是黑人女性混血儿的代表。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文化身份以及性别身份的背叛与重建,从克莱尔最初穿越种族线到艾琳最后穿越性别线,从克莱尔精神上的回归到艾琳精神上的背弃,非裔妇女的身份重建也逐渐形成。穿越与固守原有的身份都很容易,但是在两者指间徘徊却很难实现,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艾琳和克莱尔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文章结尾克莱尔坠楼时,故事的现实意义被揭示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穿越”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艾琳和克莱尔以及千千万万的混血黑人女性来说,穿越意味着迷失与失去。幸好克莱尔的回归给予其他非裔女性觉醒的意识,她们不应该是附属品或者是次等人,她们有权利为了别样的人生和命运而奋斗。 拉森的小说提倡对这些白皮肤的黑人女性的关注和同情,这也是给予所有读者力量,让现实中的非裔女性与书中的主人公完成文化与性别身份的探索与重建。 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美国哈雷姆时期的“穿越”现象。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借助霍米巴巴和斯皮瓦克的文化以及后殖民理论阐述非裔女性的文化身份体系;借助福柯的性别理论和劳拉的同性恋理论阐述非裔女性的性别身份体系。剩余三部分通过分析《穿越种族线》细节内容揭示非裔妇女文化以及性别身份的形成、探索、重建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8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08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d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