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还是联结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迪内森小说《走出非洲》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
发布时间:2020-06-13 23:32
【摘要】: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是凯伦.布里克森的笔名,丹麦“大作家之一”,发表过数篇短篇及长篇小说。《走出非洲》是迪内森的一本自传。此书是迪内森的代表作品,标志着她的创作高峰。1985年,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获奥斯卡奖,为作者赢得国际声誉。 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以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和斯皮瓦克在其散文中属下能说话吗阐释的理论为基础,同时联系二十一世纪非洲的历史背景,旨在勾勒出迪内森在《走出非洲》中反映出欧洲与非洲的关系以及二十一世纪非洲的生存状况。对《走出非洲》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进行分析,通过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两类形象,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份子,生于斯长于斯,部分殖民者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一部分,但其对非洲的一往情深,其他文明的理解与尊重,对本国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满,体现出他们比其他殖民者进步的一面。但是同时由于同时具有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他们也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不仅是部分白人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被殖民者同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思想的殖民以及自己的属下身份,从而对欧洲文明向往和对本族文化会有鄙视现象,他们也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他们从后殖民的角度和历史背景研究这部小说,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隐含在其中社会意义,也就是社会变迁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论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来对迪内森的这部作品进行解释。《走出非洲》虽然以平实的语言为主要特征,但本文将运用后殖民来分析在文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论文这样做的目的是旨在使读者可以了解并探讨迪内森在非洲生活的经历中她对于欧洲和非洲的真正联结愿望和较深的社会历史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34
本文编号:2711907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晓路;文化政治与文化批评——斯皮瓦克文学观的解读[J];外国文学;2004年05期
2 宁慧霞;;从女性主义解读作家凯伦·布里克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万雪梅;《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窦奕晴;;《走出非洲》中狮子的象征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曾建湘;;《走出非洲》:一部生态自传体小说的典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711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