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离散文化视角下的黄哲伦剧作《家庭奉献》

发布时间:2020-07-26 15:14
【摘要】: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一个民族或是个体的文化身份是不稳定的,活跃的,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处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之中。美国华裔因其身处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中,判断美国华裔的任何一代的身份都应该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研究华裔也不例外。 美国华裔二战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体现出离散族裔的特征,而第三代已经不具有离散的特性而是完全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当中了。所以用离散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能更有效地分析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是否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更能有效地认清各个时期的华裔所处的境地,进而加深对美国华裔作家探寻身份认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更好地理解美国华裔文学为多元化的美国文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黄哲伦是当今美国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剧作颇丰且在美国各大戏剧奖项中屡有所斩获。他的作品主要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困境,以及中西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裔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家庭奉献》描绘了二战后移民美国的美国华裔以及其后代总共三代人对于文化身份的认识:第一代人主动拥抱美国主流文化而试图获得认同,但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身份;第二代人受美国人权运动的影响开始“觉醒”,艰难地寻求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开始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黄哲伦通过描写二战后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及其后裔三代在美国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讲述了美国华人和华裔遭遇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以及如何在该种不利境地当中奋力寻求生存和力图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这是二战后美国华人和美国华裔的真实缩影。剧中最浓墨重彩的是,第三代美国华裔在深深审视和思考了他们祖辈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被迫皈依基督教以及其父辈被物质主义所腐蚀的悲剧之后,最终他们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无论他们的肤色为何颜色,他们的祖先属于某个民族,他们来自何方,他们从事何等职业,只要他们具有纯正的美国的思维和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而且是典型的美国人。因此他们不能再被列入“离散族裔”的范畴了。此时的黄哲伦代表着和他具有类似或是相同背景的同胞发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发出的最响亮的呼声:我们是美国人。同时也揭示了美国华裔身份的不断流变与所处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有极大的关联。 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家庭奉献》,说明美国华裔身份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而不断变化,从而否定族裔身份的固定性,强调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动性,杂糅性,和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立新;为华人在西方教育界挣得一片天空——记首位美国华裔大学校长田长霖[J];文史杂志;1991年04期

2 ;她有毅力抓住每一天[J];小读者;2004年08期

3 徐刚;;解读《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文化属性[J];名作欣赏;2010年17期

4 海仑;;华裔作家裘小龙出版新作《红旗袍》[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1期

5 盛周丽;许锬;;边缘人的文化困境——解读短篇小说《爱的痛苦》[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刘文琪;;美国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的故事[J];文化交流;2010年01期

7 胡春梅;;华人版“美国梦” 国家神话的反思——读《典型的美国佬》[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8 钟欣;;美国华裔将军的传奇人生[J];政府法制;2010年18期

9 郑苏;中国音乐在美国与加拿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徐颖果;华裔文学——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ASAKI Chikara;佐佐木力;;东西方数学和医学的对话(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Carine Defoort;;试论孔子关于“正名”的阐释(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Kwang-Rae Lee;;For the fulfillment of orchestrated harmony in philosophy[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Glen Dudbridge;;Dante and the Chinese Vernacular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6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Maria-Sofia Paxinou;;论奥林匹克精神(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李泰镇;;韩国的新儒教道路——从民本到民国(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Richard Bosley;;东西方的中庸思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10 George F.McLean;;智慧与Sophia:从老子中发掘全球时代人性化的资源(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博;慢慢走向前台的美国华裔选民[N];南方周末;2004年

2 王勇;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家协会召开SARS专家论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偏爱调解的美国华裔女法官[N];检察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昭;穿越62年的烽烟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通讯员 石琳娜;美国华裔青少年来铜感受耀瓷文化[N];铜川日报;2007年

6 袁静;希拉里能为美国华裔带来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王理行;美国华裔文化中西杂糅,是美国文化中新的一翼[N];文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宦建新;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N];科技日报;2002年

9 思果 (美);修辞立其诚[N];文学报;2004年

10 记者 张孟军;成就瞩目 立意高远[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6 张琼;矛盾情结与艺术模糊性[D];复旦大学;2005年

7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8 覃韦苇;美国华裔患者健康素养与用药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龙华;离散文化视角下的黄哲伦剧作《家庭奉献》[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3 徐一凡;多重危机中的挣扎[D];复旦大学;2011年

4 徐林丽;双重边缘文化语境下的美国华裔女性书写[D];南昌大学;2012年

5 麦淑华;我是谁?——金斯敦对身份的寻找[D];浙江大学;2004年

6 王树振;从水仙花到谭恩美[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爱;从离散批评角度阐释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骨》中的人物[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宪;《接骨师之女》中的文化母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聂云;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宗教信仰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瑾;改写中国神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0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70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