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芙美子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世界
发布时间:2022-07-16 19:30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均是中日两国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她们都经历过生命的坎坷与爱恋的背叛。同时,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间的联系源远流长,使得她们笔下的中日女性,在命运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林芙美子与张爱玲都在多部作品中将父权社会下的女性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但由于两位作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生活环境与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人物描写、场景设定等方面有着不同之处。迄今为止对于林芙美子及张爱玲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或只针对林芙美子,或只针对张爱玲,将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旨在揭示中日父权社会下女性世界的异同。笔者以她们的代表作为基础进行分析,从“女性神话”与“婚恋神话”的消解、婚姻下的“女性孤独”及中日女性悲剧原因等多种角度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以加深对中日女性的理解。同时使更多相关学者来关注中日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并推动其发展。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要旨
绪论
第一节 林芙美子、张爱玲及其作品
一、林芙美子及其作品
二、张爱玲及其作品
三、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
第二节 先行研究
一、林芙美子的研究现状
二、张爱玲的研究现状
三、对两位作家对比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在两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节 林芙美子在日本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日本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林芙美子女性写作的独特性
第二节 张爱玲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作品中女性神话消解的分析
第一节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神话
第二节 林芙美子作品中女性神话的消解
一、以《晚菊》为代表谈女性神话的消解
二、以《浮云》为代表谈女性神话的消解
第三节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神话的消解
一、母爱的异化
二、妻德的扭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婚恋神话的消解
第一节 两位女性作家的婚恋经历
一、林芙美子的婚恋经历
二、张爱玲的婚恋经历
第二节 婚恋神话的消解
一、《浮云》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二、《红玫瑰与白玫瑰》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第三节 中日女性作家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婚姻下的“女性孤独”
第一节 林芙美子作品中的“女性孤独”
第二节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孤独”
第三节 “女性孤独”对婚恋神话的再次消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读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中日女性悲剧
第一节 中日女性悲剧的相同原因
一、生理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父权社会与文化
第二节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笔下女性世界的不同之处
一、受父权文化影响的差异
二、家庭观的差异
三、贞烈观的差异
四、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爱情观[J]. 金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20世纪日本女性文学:女性的觉醒与解放[J]. 牛水莲. 职大学报. 2010(01)
[3]日本近代女性文学探究[J]. 沙仲辉. 社会科学家. 2008(08)
[4]“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J]. 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5]差异中求平等,才能有真平等——从《第二性》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男女平等观[J]. 张云超.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4)
[6]“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苍凉风景——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J]. 顾梅珑. 名作欣赏. 2007(04)
[7]生产与生存:男女不平等的终极根源及其解决──重读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J]. 赵炎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J]. 方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9]论日本女训中的儒家女性观[J]. 王慧荣.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6)
[10]张爱玲和女性神话的终结[J]. 修宏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硕士论文
[1]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丑的揭示[D]. 何永贤.延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3145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要旨
绪论
第一节 林芙美子、张爱玲及其作品
一、林芙美子及其作品
二、张爱玲及其作品
三、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
第二节 先行研究
一、林芙美子的研究现状
二、张爱玲的研究现状
三、对两位作家对比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在两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节 林芙美子在日本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日本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林芙美子女性写作的独特性
第二节 张爱玲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作品中女性神话消解的分析
第一节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神话
第二节 林芙美子作品中女性神话的消解
一、以《晚菊》为代表谈女性神话的消解
二、以《浮云》为代表谈女性神话的消解
第三节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神话的消解
一、母爱的异化
二、妻德的扭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婚恋神话的消解
第一节 两位女性作家的婚恋经历
一、林芙美子的婚恋经历
二、张爱玲的婚恋经历
第二节 婚恋神话的消解
一、《浮云》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二、《红玫瑰与白玫瑰》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第三节 中日女性作家对婚恋神话的消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婚姻下的“女性孤独”
第一节 林芙美子作品中的“女性孤独”
第二节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孤独”
第三节 “女性孤独”对婚恋神话的再次消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读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中日女性悲剧
第一节 中日女性悲剧的相同原因
一、生理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父权社会与文化
第二节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笔下女性世界的不同之处
一、受父权文化影响的差异
二、家庭观的差异
三、贞烈观的差异
四、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爱情观[J]. 金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20世纪日本女性文学:女性的觉醒与解放[J]. 牛水莲. 职大学报. 2010(01)
[3]日本近代女性文学探究[J]. 沙仲辉. 社会科学家. 2008(08)
[4]“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J]. 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5]差异中求平等,才能有真平等——从《第二性》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男女平等观[J]. 张云超.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4)
[6]“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苍凉风景——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J]. 顾梅珑. 名作欣赏. 2007(04)
[7]生产与生存:男女不平等的终极根源及其解决──重读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J]. 赵炎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J]. 方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9]论日本女训中的儒家女性观[J]. 王慧荣.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6)
[10]张爱玲和女性神话的终结[J]. 修宏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硕士论文
[1]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丑的揭示[D]. 何永贤.延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3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6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