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惊人之处在于发生的方式”——接受美学视角下《逃离》中的隐含读者

发布时间:2017-08-31 07:39

  本文关键词:“惊人之处在于发生的方式”——接受美学视角下《逃离》中的隐含读者


  更多相关文章: 逃离 隐含读者 接受美学


【摘要】:本文以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隐含读者为理论观照点,从文本语言的缺省及模糊性情节的留白、隐喻的使用、开放性的结局等三个层面,分析了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肯定了文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活力,文本和读者的相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逃离 隐含读者 接受美学
【分类号】:I711.074
【正文快照】: 一、前言英国批评家特雷·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把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的阶段。”[1]可以这么说,20世纪文学理论界的成就之一便是把读者这一维度拉进文学批评,并肯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朱立元;;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J];学术月刊;1988年08期

3 昌杨;何江胜;;召唤结构视角下的《宠儿》解读[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周燕;;浅析《逃离》中山羊弗洛拉的象征意蕴[J];文学教育(上);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伍雪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5 张道葵;;空白与接受——中西审美经验比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6 边利丰;;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学术公案及其理论思考[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7 徐放鸣;李雍;;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沈秀琼;;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导读创新探讨----基于接受理论视角[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丽君;曹晓飞;;接受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借鉴价值[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4年

10 欧明俊;;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国文论的两轮[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红;城市文明与乡土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陈小慰;“小说真实”的完美实现——析艾丽斯·蒙罗的“爱的进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尹玲夏;平淡是真——评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平坦之路》[J];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4 周怡;;自我的呈现与超越——评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脸》[J];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5 刘意青;李洪辉;;超越性别壁垒的女性叙事:读芒罗的《弗莱茨路》[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6 何淼波;叙述含义——小说语用分析新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谭敏;赵宁;;迷失在逃离与回归之间——析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董珊珊;;聆听叙事话语中的“女性声音”——浅析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中的性别政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刘新慧;双面蒙萝——论艾丽丝·蒙萝的《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赵慧珍;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晓玲;艾丽丝·蒙罗《一个好女子的爱》中的阴性书写[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宫萍;身份问题对艾丽丝·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艳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西方乐队名称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2 陈琪;王金容;;限制与忠实:“读者接受”对文学翻译的挑战[J];大家;2011年02期

3 苏杨丽;;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4 李庆明;刘婷婷;;文学翻译中读者对译者影响的伦理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袁宝玲;把接受美学融入语文教学中[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王学琦;;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4期

7 陈逢丹;;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谭海燕;李亚妮;;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J];作家;2011年08期

9 陈江华;;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8年04期

10 田庆武;刘佳;;接受美学对翻译的影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莹;;接受美学与唐前小说的史学价值[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晴;《驼背小齐亚》翻译报告[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2 胡朋志;翻译中接受过程所激发的创造性[D];安徽大学;2005年

3 赵小明;张谷若方言对译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孙昕昱;多媒体影像的入侵[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764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64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