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及凋亡通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7:10

  本文关键词: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及凋亡通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有毒有害杂草,可致家畜一系列中毒表现及病理变化。本试验旨在探索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及肝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本试验以16只5-6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为试验动物,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及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0%、40%、60%和80%紫茎泽兰混合日粮3个月,运用透射电镜(TEM)、DNA梯度法(DNA Ladder)、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 (qRT-PCR)、流式细胞术(FCM)等实验手段,研究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时期与肝细胞凋亡及凋亡通路分子机理,为紫茎泽兰毒理学研究与毒草毒性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剂量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FC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肝细胞S期细胞百分数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Ⅱ、Ⅲ组G0/Gj期肝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P0.01),试验Ⅰ组变化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PI值随紫茎泽兰添加剂量增加而下降,且试验Ⅱ组显著降低(P0.05)、Ⅲ组极显著降低(P0.01),但试验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紫茎泽兰能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2.不同剂量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凋亡。FCM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正常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组肝细胞早、晚期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Ⅲ组均极显著升高(P0.01)。TUNEL结果显示,对照组偶见凋亡肝细胞,试验Ⅱ、Ⅲ组发现大量被FITC标记的凋亡肝细胞。统计5个视野凋亡肝细胞数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凋亡肝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Ⅲ组极显著升高(P0.01)。AO/EB双染显示:对照组肝细胞胞核呈均匀绿色,细胞形态完整。试验Ⅱ、Ⅲ组肝细胞胞核呈亮绿色致密板块,部分呈橘红色固缩状,部分胞核胞膜破损且呈均匀红色。DAPI染色显示:对照组肝细胞胞核体积较大,呈均匀、微弱淡荧光,试验Ⅱ、Ⅲ组部分肝细胞染色呈高亮的荧光。DNA ladder结果显示:对照组总DNA为一整条完整条带,未出现明显DNA ladder,各试验组均检出DNA ladder条带且表现出明显剂量效应。TEM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细胞细胞核形态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试验Ⅱ、Ⅲ组肝细胞胞核出现以染色质浓缩、聚集并且边缘化的凋亡特征。3.不同剂量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肝细胞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凋亡。本试验利用ELISA、Western blot(?)qRT-PCR方法,对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Bid、 Cyt c、APAF-1、PARP、Fas、FasL和Caspase-3,-8,-9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进行检测,Caspase活性法检测Caspase-3,-8,-9活力。结果发现,紫茎泽兰致萨能奶山羊慢性中毒后,引起肝细胞Bax与Bcl-2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分别出现升高与下降,致Bax/Bcl-2比值下降、线粒体Cyt c释放到胞浆、激活APAF-1/Caspase-9凋亡小体形成、Caspase-3与PARP活化而造成线粒体功能紊乱。而Fas、FasL、Caspase-8、Bid未能显著激活。上述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可致肝细胞经线粒体途径介导肝细胞凋亡,而外源性凋亡途径未被激活。通过给饲萨能奶山羊40%、60%和80%三个剂量紫茎泽兰发现,紫茎泽兰可致其肝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同时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提示紫茎泽兰致肝细胞凋亡,最后通过对凋亡通路相关因子的激活表明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而外源性凋亡途径未被激活。
【关键词】:紫茎泽兰 细胞凋亡 周期阻滞 线粒体途径 肝细胞 萨能奶山羊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9.8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符号说明10-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2
  • 1 紫茎泽兰简介13
  • 2 紫茎泽兰危害及开发利用13-15
  • 2.1 对畜牧业的危害13-14
  • 2.2 对生态的危害14
  • 2.3 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14-15
  • 3 紫茎泽兰有毒成分生物活性及中毒研究15-17
  • 3.1 紫茎泽兰主要有毒成分及其生物活性15
  • 3.2 动物紫茎泽兰中毒15-17
  • 4 细胞周期的研究进展17
  • 5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17-20
  • 5.1 细胞凋亡与坏死18-19
  • 5.2 细胞凋亡途径19-20
  • 6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20-22
  • 第二章 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周期的影响22-29
  • 1 试验材料22-24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22
  • 1.2 试验饲料配比及制备22-23
  • 1.3 饲养管理23-24
  • 1.4 主要试验材料24
  • 2 试验方法24-25
  • 2.1 试验方法24-25
  • 2.2 数据处理25
  • 3 试验结果25-27
  • 3.1 肝细胞周期的变化25-27
  • 4 分析与讨论27-28
  • 5 小结28-29
  • 第三章 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29-41
  • 1 试验材料29-30
  •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29
  • 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29-30
  • 2 试验方法30-32
  • 2.1 肝细胞凋亡DNA ladder检测30
  • 2.2 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30-31
  • 2.3 肝细胞AO/EB及DAPI染色31
  • 2.4 流式细胞检测肝细胞凋亡31-32
  • 2.5 肝组织TEM观察32
  • 2.6 数据处理32
  • 3 试验结果32-39
  • 3.1 DNA ladder检测肝细胞凋亡32-33
  • 3.2 TUNEL检测结果33-35
  • 3.3 AO/EB与DAPI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变化35-36
  • 3.4 FCM检测肝细胞凋亡36-38
  • 3.5 TEM结果38-39
  • 4 分析与讨论39-40
  • 5 小结40-41
  • 第四章 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肝细胞凋亡通路影响41-65
  • 1 试验材料41-44
  •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41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41-44
  • 2 试验方法44-47
  • 2.1 肝细胞Caspases活性检测44
  • 2.2 qRT-PCR检测凋亡基因表达44-45
  • 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凋亡蛋白45
  • 2.4 Western-blot检测凋亡蛋白表达45-47
  • 2.5 数据处理47
  • 3 试验结果47-62
  • 3.1 肝细胞Caspase-3,-8,-9活力检测结果47-48
  • 3.2 肝细胞中Bax、Bcl-2、Caspase-3,-8,-9 mRNA表达水平48-50
  • 3.3 ELISA检测Bax、Bcl-2、Caspase-3,-8,-9蛋白表达水平50-51
  • 3.4 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51-62
  • 4 分析与讨论62-64
  • 4.1 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62-63
  • 4.2 外源性凋亡途径的影响63-64
  • 5 小结64-65
  •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艾;紫茎泽兰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05期

2 夏忠敏,金星,刘昌权;紫茎泽兰在贵州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除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12期

3 李缨;紫茎泽兰入侵云桂成灾[J];草业科学;2003年08期

4 王永达,徐在品;扼制紫茎泽兰危害之对策与思考[J];贵州畜牧兽医;2003年02期

5 达平馥,洪焰泉;紫茎泽兰的危害特性及研究利用近况[J];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01期

6 孙启铭;野生紫茎泽兰的利用[J];农村实用技术;2003年02期

7 葛盛军,金海平;紫茎泽兰的危害和防制[J];四川畜牧兽医;2003年05期

8 王永达,徐在品;扼制紫茎泽兰危害之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9 蒋冰;“绿色杀手”逼向成都[J];四川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10 葛盛军,金海平;紫茎泽兰的危害和防制[J];四川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白洁;刘晓燕;颜冬冬;何兰;;紫茎泽兰综合治理策略及示范[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2 鲍观娟;王笑;豆威;王进军;;三种替代植物对紫茎泽兰幼苗的生态控制效果[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3 刘钊;李伟;周伟;;云南楚雄大中山紫茎泽兰入侵和生长的限制因子[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昊;薛明;豆威;王进军;;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影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5 高贤明;王玉兰;;四川攀西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现象及入侵机理[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尹俊;;紫茎泽兰防治的现状与展望[A];我国2003年草原病虫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以及2004年发生趋势预测与防治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兵;赵平;肖媛;张玉惠;;紫茎泽兰在云南的发生利用及其治理[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8 何萍;;紫茎泽兰综合治理研究[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熊琳;王进军;;紫茎泽兰替代控制的研究进展[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魏冬;鲍观娟;王进军;;紫茎泽兰的为害及防控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忠伟;消灭紫茎泽兰之我见[N];大理日报(汉);2005年

2 南国早报记者 陆月玲 本报记者 刘昆;警惕紫茎泽兰泛滥成灾[N];光明日报;2003年

3 邓晓华;化害为宝 抑制紫茎泽兰严重入侵[N];四川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建兵;紫茎泽兰威胁泸定万亩良田[N];四川日报;2006年

5 陈鹏;昆明开始全城剿杀紫茎泽兰[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记者 李秀春 实习生 蔡飞;华坪有效防治紫茎泽兰[N];云南日报;2006年

7 陈俊;“绿色杀手”紫茎泽兰可制成清洁炭[N];贵州日报;2007年

8 王应良 汪德安;云县爱华镇紫茎泽兰脱毒养猪成效好[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王立天;紫茎泽兰怎样变害为利[N];云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邹学润;紫茎泽兰开发利用大有可为[N];云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洁;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毒性物质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郑照强;紫茎泽兰微波热解行为及产物综合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农向;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动物寄生螨类的杀灭效果及杀虫活性成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丽娟;紫茎泽兰基因EaC4H的克隆及化感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宫伟娜;低温胁迫过程中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热激蛋白基因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侯太平;草地有毒植物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及制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7 王一丁;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灭蚜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于兴军;紫茎泽兰入侵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桂富荣;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苏秀红;不同紫茎泽兰种群耐旱与耐热性的评价及耐热性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2种替代植物与紫茎泽兰竞争效应及竞争相关指标适用性探索[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昊;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易茂红;贵州省紫茎泽兰发生分布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喻Z,

本文编号:298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98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