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三株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8 22:48
  为了进一步了解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的致病性,分析其近年来基因序列的变化,本实验对2018年取自山东某鸭场疑似发病鸭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鉴定,基因组序列测定和进化树分析,分离得到3株DHAV-1,并进行动物回归试验以研究3株病毒的致病力和在雏鸭各脏器内复制能力。将病料处理后接种鸭胚,收取24h到96h死亡的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1型鸭肝炎病毒PCR检测为阳性。将3株病毒分别命名为:SD37、SD63、SE5。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进化树分析,3株分离病毒株与2011到2016年分离的参考毒株同源性为97.8%到99.2%。3株病毒VP1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4.3%到99.9%。动物回归实验,分别对3株病毒通过滴鼻方式攻毒同时设对照组,SD37的存活率为0%,SD63为87.5%,SE5为100%,用鸭胚滴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脏器病毒滴度测定,脏器病毒含量由高到低为肝、脾、肾。对山东地区分离的三株病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毒力存在强弱差异,SD37的毒力最强,SD63和SE5的毒力较弱,病毒在肝脏中复制能力强。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现和历史
    1.2 鸭肝炎病毒的分型
    1.3 鸭肝炎Ⅰ型病毒的理化特性
    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5 病毒的宿主
    1.6 病毒的传播途径
    1.7 致病机理
    1.8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8.1 临床症状的初步诊断
        1.8.2 病原学诊断
        1.8.3 电镜观察
        1.8.4 血清学诊断
        1.8.5 荧光抗体技术
        1.8.6 免疫组织化学法
        1.8.7 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1.9 预防及治疗
        1.9.1 预防
        1.9.2 治疗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的收集
        2.1.2 鸭胚及雏鸭
        2.1.3 基因组参考序列
        2.1.4 主要试剂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料的处理
        2.2.2 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2.2.3 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2.4 病毒的PCR检测
        2.2.5 DHAV-1全基因组测序
        2.2.6 动物回归实验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结果
    3.2 分离毒株的ELD50测定结果
    3.3 分离病毒的PCR鉴定结果
    3.4 三株DHAV-1全基因组测序与序列分析
        3.4.1 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3.4.2 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
        3.4.3 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
        3.4.4 VP1基因同源性分析
        3.4.5 VP1基因进化树分析
        3.4.6 强弱毒株的VP1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5.1 动物试验雏鸭存活率的统计结果
        3.5.2 攻毒雏鸭的解剖与脏器病理变化
        3.5.3 DHAV-1攻毒雏鸭脏器病毒鸭胚ELD50测定结果
        3.5.4 DHAV-1攻毒雏鸭脏器病毒含量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56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4056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