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A/CS双层载药阳离子纳米粒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2 23:02
脑胶质瘤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脑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脑胶质瘤自身生长具有浸润性以及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得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均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卡莫司汀(Carmustine, BCNU)通过将肿瘤细胞DNA鸟嘌呤上的第六位氧原子烷基化,促使DNA链间产生交联,从而影响DNA复制。但是由于肿瘤细胞中存在DNA修复酶,尤其是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它可以将DNA鸟嘌呤上的烷基转移到自身,修复肿瘤细胞,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对BCNU产生耐药性。06-苄基鸟嘌呤(O6-Benzylguanine, BG),通过直接消耗细胞中MGMT,达到有效逆转肿瘤细胞对烷化剂耐药性的作用。本课题以烷化剂BCNU为模型药物、BG为抗肿瘤增敏剂,采用可生物降解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壳聚糖(CS)为纳米粒载体材料,制备核壳型双层纳米粒(PLGA/CS NPs)。以载有BCNU的PLGA为内核,分散有BG的C...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处方前研究
第一节 BCNU和BG的处方前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2.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3 实验结果
3.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3.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第二节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MTT法考察细胞毒性
2.3 细胞凋亡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BG细胞毒性考察
3.2 BG给药浓度和时间对增敏作用的影响
3.3 BCNU和BG联合给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
3.4 细胞凋亡检测
4 讨论
4.1 BG增敏作用与MGMT活性、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的关系
4.2 BCNU的稳定性
5 小结
第二章 (BCNU+BG)-PLGA/CS双层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BCNU纳米粒的制备和工艺优化
2.2 BCNU+BG纳米粒的制备
2.3 纳米粒理化性质的表征
2.4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2.5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3.2 BCNU纳米粒的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优化
3.3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3.4 纳米粒形态
3.5 纳米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
4 讨论
4.1 壳聚糖吸附到PLGA纳米粒表面的机理
4.2 BCNU与BG的联合给药
5 小结
第三章 PLGA/CS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第一节 PLGA/CS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体外释放
2.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2.3 溶血毒性考察
2.4 细胞毒性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体外释放
3.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3.3 溶血毒性考察
3.4 细胞毒性考察
第二节 荧光探针标记的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体外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2.2 香豆素6纳米粒的制备
2.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2.4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2.5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2.6 细胞摄取机理
3 实验结果
3.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3.2 香豆素6纳米粒的表征
3.3 纳米粒中香豆素6的测定
3.4 载药量和包封率
3.5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3.6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3.7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3.8 细胞摄取机理
4 讨论
4.1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4.2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4.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的可行性
4.4 细胞摄取机理
5 小结
第四章 PLGA/CS双层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药动学和组织分布
2.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Fischer344大鼠的体内药动学
3.4 F98荷瘤大鼠的组织分布
4 讨论
4.1 影响PLGA/CS纳米粒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的因素
4.2 纳米递药系统跨越血脑屏障
5 小结
第五章 纳米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F98荷瘤大鼠的模型建立
2.2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2.3 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2.4 F98荷瘤大鼠MRI影像学观察
2.5 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2.6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3.2 F98荷瘤大鼠体内抗肿瘤活研究
3.3 肿瘤组织的HE染色观察
3.4 TUNEL法检测组织水平的凋亡
4 讨论
4.1 F98脑胶质瘤模型
4.2 核磁共振成像
4.3 BCNU+BG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已获成果
本文编号:4045359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处方前研究
第一节 BCNU和BG的处方前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2.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3 实验结果
3.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3.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第二节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MTT法考察细胞毒性
2.3 细胞凋亡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BG细胞毒性考察
3.2 BG给药浓度和时间对增敏作用的影响
3.3 BCNU和BG联合给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
3.4 细胞凋亡检测
4 讨论
4.1 BG增敏作用与MGMT活性、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的关系
4.2 BCNU的稳定性
5 小结
第二章 (BCNU+BG)-PLGA/CS双层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BCNU纳米粒的制备和工艺优化
2.2 BCNU+BG纳米粒的制备
2.3 纳米粒理化性质的表征
2.4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2.5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3.2 BCNU纳米粒的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优化
3.3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3.4 纳米粒形态
3.5 纳米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
4 讨论
4.1 壳聚糖吸附到PLGA纳米粒表面的机理
4.2 BCNU与BG的联合给药
5 小结
第三章 PLGA/CS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第一节 PLGA/CS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体外释放
2.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2.3 溶血毒性考察
2.4 细胞毒性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体外释放
3.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3.3 溶血毒性考察
3.4 细胞毒性考察
第二节 荧光探针标记的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体外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2.2 香豆素6纳米粒的制备
2.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2.4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2.5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2.6 细胞摄取机理
3 实验结果
3.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3.2 香豆素6纳米粒的表征
3.3 纳米粒中香豆素6的测定
3.4 载药量和包封率
3.5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3.6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3.7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3.8 细胞摄取机理
4 讨论
4.1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4.2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4.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的可行性
4.4 细胞摄取机理
5 小结
第四章 PLGA/CS双层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药动学和组织分布
2.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Fischer344大鼠的体内药动学
3.4 F98荷瘤大鼠的组织分布
4 讨论
4.1 影响PLGA/CS纳米粒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的因素
4.2 纳米递药系统跨越血脑屏障
5 小结
第五章 纳米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1 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F98荷瘤大鼠的模型建立
2.2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2.3 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2.4 F98荷瘤大鼠MRI影像学观察
2.5 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2.6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3.2 F98荷瘤大鼠体内抗肿瘤活研究
3.3 肿瘤组织的HE染色观察
3.4 TUNEL法检测组织水平的凋亡
4 讨论
4.1 F98脑胶质瘤模型
4.2 核磁共振成像
4.3 BCNU+BG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已获成果
本文编号:4045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0453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