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脑动脉脉搏波速度的测量和相关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0 03:15
研究背景 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之一,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以及严重程度都有重要影响。动脉僵硬度,又称动脉弹性、动脉顺应性,是对动脉硬化的客观度量方式之一,可反映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脉搏波速度则是动脉僵硬度评定的经典方法。2003年欧洲高血压/心脏协会发布的高血压管理指南首次提出,脉搏波速测量可能有助于高血压血管损害的发现。2007年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则明确将脉搏波速度列为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尽管脉搏波速度的测量日益受到重视,在冠心病、终末期肾病、糖尿病方面已进行大量相关研究,近期在脑血管病领域也开始关注脉搏波速度测量在脑血管病中的防治价值,但其研究方法学,由于脑动脉特殊的解剖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手段直接评价,更多的是测量臂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rachium-anklepulse wave volecity, baPWV)或颈-股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volecity, cfPWV)了解相应动脉节段僵硬度情况,再推测颈-脑动脉情况。尽管理论上,同一个体颈-脑动脉与臂-踝动脉、颈-股动脉或其...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及背景
1.1 脉搏波的起源与历史
1.2 脉搏波速度检测的原理与方法
1.2.1 动脉脉搏波产生
1.2.2 动脉脉搏波的波形特征
1.2.3 动脉脉搏波的传播
1.2.4 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1.2.5 动脉脉搏波速度的测量方法
1.3 动脉硬化在脑血管病中的意义与价值
1.4 脉搏波速度在动脉硬化评价中的意义与价值
1.5 脉搏波速度在评价颈脑动脉方面的状况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背景
2.2 双通道 TCD 的概念、意义及在本研究中的操作方法
2.3 血流频谱图分析
2.3.1 起跳点的确定
2.3.2 时间差的测量方法
2.4 脉搏波传递距离的测量
2.5 ccPWV 的计算方法
2.6 质量控制方法
2.7 结论
第三章 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正常值及影响因素探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入选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诊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3.7 结果
3.8 讨论
第四章 急性脑梗死与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探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入选标准
4.4 研究方法
4.5 诊断标准
4.6 统计学处理
4.7 结果
4.8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发明专利
中英文对照
致谢
本文编号:4046759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及背景
1.1 脉搏波的起源与历史
1.2 脉搏波速度检测的原理与方法
1.2.1 动脉脉搏波产生
1.2.2 动脉脉搏波的波形特征
1.2.3 动脉脉搏波的传播
1.2.4 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1.2.5 动脉脉搏波速度的测量方法
1.3 动脉硬化在脑血管病中的意义与价值
1.4 脉搏波速度在动脉硬化评价中的意义与价值
1.5 脉搏波速度在评价颈脑动脉方面的状况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背景
2.2 双通道 TCD 的概念、意义及在本研究中的操作方法
2.3 血流频谱图分析
2.3.1 起跳点的确定
2.3.2 时间差的测量方法
2.4 脉搏波传递距离的测量
2.5 ccPWV 的计算方法
2.6 质量控制方法
2.7 结论
第三章 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正常值及影响因素探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入选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诊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3.7 结果
3.8 讨论
第四章 急性脑梗死与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探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入选标准
4.4 研究方法
4.5 诊断标准
4.6 统计学处理
4.7 结果
4.8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发明专利
中英文对照
致谢
本文编号:4046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0467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