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经颅直流电刺激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9 05:20
  第一部分基于脑电技术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前额叶背外侧皮层的疗效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探索经颅直流电对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左侧及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LPFC)刺激的神经电生理效应,并观察其对患者行为学改变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名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成3组:左侧、右侧阳极tDCS及假刺激组。基线期和治疗两周后分别采集脑电数据并评估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通过相位锁时值(PLV)分析患者脑网络连接的变化,同时观察行为学效应。结果: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经过两周左侧DLPFC直流电刺激,意识障碍患者的神经网络连接性增强,比较而言,右侧刺激组疗效较差,而假刺激组未出现显著效应;行为学评估显示:左侧刺激组5人中2人行为学水平提高,右侧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患者行为学无改变,三组行为学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DCS阳极刺激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增强其大脑皮层神经连接性,并且网络连接的增强效应表现在治疗靶点所在的偏侧化,左侧阳极tDCS相比于右侧对皮层兴奋性的调节可能更为有效。第二部分经颅直流电刺激DOC患者前额叶背外侧皮层行为学效应目的:左侧和右侧DLPFC阳极tDCS...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实验流程

图1: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研究分两个阶段:1)观察期:对经初筛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观察,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或意识状态自发好转、恶化、显著波动的,或常规治疗有明显调整的患者均排除研究。2)干预期:经过筛查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列按1:1:1的比例分....


图2:tDCS设计

图2:tDCS设计

tDCS设计如图2所示。每名患者在两周内每周连续5个工作日每日接受一次tDCS(共计10次)。tDCS由1或2台直流电刺激器(neuroConn,GmbH,Ilmenau,Germany)通过一对经生理盐水浸润、5*7cm^2规格的海绵表面电极执行。在a组中,阳极海绵置于左侧DL....


图3:各组干预对平均网络连接性的影响。脑区内平均PLV差值(T1-T0)以圆表示,脑区间平均PLV差值以线段表示,PLV差值绝对值与圆直径或线段粗细成正比,红色表示差值为正,蓝色表示差值为负。箭头指明为统计学差异显著(配对t检验,P<0.05)。

图3:各组干预对平均网络连接性的影响。脑区内平均PLV差值(T1-T0)以圆表示,脑区间平均PLV差值以线段表示,PLV差值绝对值与圆直径或线段粗细成正比,红色表示差值为正,蓝色表示差值为负。箭头指明为统计学差异显著(配对t检验,P<0.05)。

干预对各组的平均网络连接性影响如图3所示。左侧DLPFCa-tDCS干预后EEG不同频率段内均可见较明显的功能连接性提高,其中左侧额叶内δ、θ、α、β段,右侧额叶内β段,以及左侧额叶至中央区间δ、θ、α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右侧刺激后,仅慢波段(δ、θ)EEG可见较....


图1:实验流程

图1: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72名患者随机分入4个比较组:a)左侧阳极tDCS组;b)右侧阳极tDCS组;c)双侧阳极tDCS组;d)假刺激对照组。分组过程如下:先期研究共纳入患者15名,根据计算机生成的1:1:1随机数列分别归入左侧阳极tDCS组、右侧阳极tDCS组及假刺激对照组;本研....



本文编号:4057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057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