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性的本体论进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7 00:45
含混性是近五十年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关注和讨论,并形成了许多含混性的理论。他们对含混性的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语义学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逻辑问题;认识论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认知问题;本体论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关于含混性问题的前两种观点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和讨论,而本体论观点则受到忽视。但在近些年的讨论中,含混性的本体论研究逐渐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这些哲学家认为,即使承诺含混性的语义学和认识论观点,含混性问题依然可以追溯到本体论。在第二章中,本研究介绍了含混性的传统本体论观点,重点讨论了关于断言日常对象和量子对象为含混对象的论证。在传统观点看来,含混性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对象是含混的,基于对象的含混性可以进一步论证属性和事态是含混的,进而他们断言世界是含混的。然而,本体论的传统观点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将一些日常的物理对象看作是含混对象的断言受到许多批评和反驳,尤其是埃文斯论证和多的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尽管纠缠态的量子对象能够为含混同一性提供一些证据,但仍然不能融贯地解释含混性现象。由于含混性的传统本体...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含混性的传统本体论观点
2.1 日常对象的含混性
2.1.1 对象的部分论含混性
2.1.2 属性和事态的含混性
2.1.3 含混性的归附问题
2.2 量子对象的含混性
2.2.1 洛维的理论
2.2.2 弗伦奇—卡洛斯的理论
2.2.3 量子对象的非个体性理论
2.3 含混对象的反对意见
2.3.1 埃文斯论证的反驳
2.3.2 “多的问题”的反驳
2.3.3 对“不确定性”与“不适用性”的反驳
第三章 本体论含混性的主要替代观点
3.1 巴恩斯和威廉姆斯的本体含混性观点
3.1.1 威廉姆斯对含混性的解释
3.1.2 威廉姆斯对埃文斯论证的反驳
3.1.3 巴恩斯—威廉姆斯的超赋值本体论
3.2 阿基巴的本体含混性观点
3.2.1 阿基巴的模态观点
3.2.2 模态观点与埃文斯论证
3.2.3 模态观点与“多的问题”
3.3 两种替代观点的困难
3.3.1 对指称不确定性的反驳
3.3.2 对“现实”和“实际”概念的反驳
3.3.3 模态观点的困难
第四章 一种基于类本体论的含混性解释
4.1 类与个体
4.1.1 共相与殊相的历史争论
4.1.2 类与个体的差别
4.1.3 类的本质主义观点
4.2 类本体论视域下的对象含混性
4.2.1 类本体论含混性陈述的从物解读
4.2.2 类本体论对“多的问题”的解释
4.2.3 类本体论观点的可能困难
4.3 含混性的本质是一类对象之间的关系
4.3.1 对象的本质是类的本质
4.3.2 对象的含混性是一种亚类关系
4.3.3 分类概念的推广凸显了含混性现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4041621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含混性的传统本体论观点
2.1 日常对象的含混性
2.1.1 对象的部分论含混性
2.1.2 属性和事态的含混性
2.1.3 含混性的归附问题
2.2 量子对象的含混性
2.2.1 洛维的理论
2.2.2 弗伦奇—卡洛斯的理论
2.2.3 量子对象的非个体性理论
2.3 含混对象的反对意见
2.3.1 埃文斯论证的反驳
2.3.2 “多的问题”的反驳
2.3.3 对“不确定性”与“不适用性”的反驳
第三章 本体论含混性的主要替代观点
3.1 巴恩斯和威廉姆斯的本体含混性观点
3.1.1 威廉姆斯对含混性的解释
3.1.2 威廉姆斯对埃文斯论证的反驳
3.1.3 巴恩斯—威廉姆斯的超赋值本体论
3.2 阿基巴的本体含混性观点
3.2.1 阿基巴的模态观点
3.2.2 模态观点与埃文斯论证
3.2.3 模态观点与“多的问题”
3.3 两种替代观点的困难
3.3.1 对指称不确定性的反驳
3.3.2 对“现实”和“实际”概念的反驳
3.3.3 模态观点的困难
第四章 一种基于类本体论的含混性解释
4.1 类与个体
4.1.1 共相与殊相的历史争论
4.1.2 类与个体的差别
4.1.3 类的本质主义观点
4.2 类本体论视域下的对象含混性
4.2.1 类本体论含混性陈述的从物解读
4.2.2 类本体论对“多的问题”的解释
4.2.3 类本体论观点的可能困难
4.3 含混性的本质是一类对象之间的关系
4.3.1 对象的本质是类的本质
4.3.2 对象的含混性是一种亚类关系
4.3.3 分类概念的推广凸显了含混性现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4041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