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7 01: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多种思想智慧,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国传统儒家“和”理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发表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儒家“和”文化,强调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多次谈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儒家“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为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新中国长期以来丰富的外交经验,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理念。以儒家“和”理念为基点,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层面,对儒家“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价值两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阐述。其次,梳理了传统儒家“和”理念,包括这一理念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涵。再次,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理念的继承,包括宇宙观所蕴涵的“和实生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思想、道德观所蕴涵的“仁者爱人”“执两用中”思想、社会观所蕴涵的“天下为公”“...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二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四 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 构筑遵从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 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三 儒家“和”理念的现代呈现
第二章 儒家“和”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第一节 儒家“和”理念的发展历程
        一 殷周时期“和”理念的萌芽
        二 春秋时期儒家“和”理念的形成
        三 战国时期儒家“和”理念的发展
        四 汉唐以来儒家“和”理念的深化
    第二节 儒家“和”理念的主要内涵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三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四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理念的继承
    第一节 对儒家“和”宇宙观的继承
        一 继承了宇宙观中“和实生物”的内核
        二 凝聚了宇宙观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精神
    第二节 对儒家“和”道德观的继承
        一 传承了道德观中“仁者爱人”的理念
        二 统合了道德观中“执两用中”的内容
    第三节 对儒家“和”社会观的继承
        一 继承了社会观中“天下为公”的内核
        二 融汇了社会观中“以和为贵”的底蕴
    第四节 对儒家“和”国际观的继承
        一 继承了国际观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二 丰富了国际观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理念的发展
    第一节 对儒家“和”宇宙观的创造性发展
        一 从“仁民爱物”到绿色发展理念
        二 从“万物一体”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节 对儒家“和”道德观的创造性发展
        一 从“和衷共济”到共惠共治理念
        二 从“亲仁善邻”到“亲诚惠容”理念
    第三节 对儒家“和”社会观的创造性发展
        一 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
        二 从“立己达人”到共建共享理念
    第四节 对儒家“和”国际观的创造性发展
        一 从“义利合一”到正确的义利观
        二 从“讲信修睦”到合作共赢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1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1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