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论生成进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8 21:18
  不同于传统哲学“抽象的人”和非实践论意义上的“现实的人”的观点,马克思以实践论的思路和逻辑生成方式,发展与延伸了对“现实的人”的理论阐释,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革命性变革,并创立了全新的人的理论。以实践论的视角论证人的实践本质,把“现实的人”理解为实践论意义上的人,清晰地还原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生成进路,这是马克思人学研究的必由之路。“现实的人”是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历史性生成的,是以实践活动方式存在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生成和发展。“现实的人”理论以实践为切入点,具有显著的实践论特征,通过对“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深入认识和思考,为人类脱离生存的窘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论理论渊源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自然的人”的研究,他在扬弃黑格尔“抽象人”的实践能动性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人”的实践感性物质性基础上,将抽象和感性的要素相结合,发展出了实践视角的“现实的人”的阐释,这是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论出场路径。其次,从自由到物质利益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实践论生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自由”到“理性自...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辩证扬弃: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论理论渊源和出场路径
    2.1 实践的能动性方面的抽象的发展:黑格尔“抽象人”的观点
        2.1.1 纯粹理性的人
        2.1.2 人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2.2 实践的感性自然性的片面表达: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人”的观点
        2.2.1 感性自然的人
        2.2.2 人的“类本质”思想
    2.3 由实践实现扬弃: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论出场路径
        2.3.1 马克思“现实的人”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观的实践论扬弃
        2.3.2 “现实的人”就是“实践的人”
        2.3.3 马克思与旧哲学家们“实践”概念的区别
第三章 从自由到物质利益实践:“现实的人”实践论生成的逻辑起点
    3.1 高扬自由自觉性:“现实的人”的能动性逻辑起点
        3.1.1 《博士论文》中强调“自我意识与自由”
        3.1.2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崇尚“理性和自由”
        3.1.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3.2 发现物质利益:“现实的人”的现实性逻辑起点
        3.2.1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的物质利益问题
        3.2.2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农民的现实贫困问题
第四章 从社会关系到物质生产: “现实的人”实践论生成的路径
    4.1 社会交往实践: “现实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4.1.1 《手稿》中人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4.1.2 《提纲》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2 物质生产实践: “现实的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人
        4.2.1 《神圣家族》中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4.2.2 《形态》中“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4.2.3 《资本论》中在资本逻辑下演绎人的实践性
第五章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现实的人”实践论生成的价值旨归
    5.1 现代性处境: 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
        5.1.1 自由的丧失和不自由的状态
        5.1.2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
    5.2 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
        5.2.1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必然要求
        5.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价值目标
    5.3 中国道路: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现实途径
        5.3.1 改革开放与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矛盾境遇
        5.3.2 中国特色道路: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当前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57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57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