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9 01:12
  辩证法一直是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辩证法更以其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特征在辩证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重申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性,众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力图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马尔科维奇和科西克都对马克思辩证法做出了创造性地解读。二人的辩证法思想在逻辑进路、本质、构成、功能、批判维度、理论诉求以及当代启示等方面均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概括而言:马尔科维奇以批判卢卡奇为逻辑起点、以人类学为逻辑预设展开其辩证法思想,并将整体性作为核心范畴,最终的逻辑旨归是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的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本质是将辩证法作为一种批判思维从而将辩证法应用于社会批判,寻求“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科西克则以批判“物自体”为逻辑起点、以实践为逻辑预设论述他的辩证法思想,他以实在为核心范畴,逻辑旨归于具体总体的统一。科西克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具体总体的存在,因而他的辩证法思想也被称为具体总体的辩证法。科西克通过辩证法进行辩证理性批判,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又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二人都极力批判对于马克思辩证法...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逻辑进路
    第一节 逻辑起点
        一、马尔科维奇始于批判卢卡奇
        二、科西克始于批判“物自体”
    第二节 逻辑预设
        一、马尔科维奇以人类学为预设
        二、科西克以实践为预设
    第三节 核心范畴
        一、马尔科维奇将整体性作为核心范畴
        二、科西克将实在作为核心范畴
    第四节 逻辑旨归
        一、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
        二、科西克:具体总体的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本质、构成及其功能
    第一节 关于辩证法的本质
        一、马尔科维奇:辩证法是一种批判思维
        二、科西克:辩证法是一种具体总体的存在
    第二节 辩证法何以构成
        一、马尔科维奇:辩证法的五大原则
        二、科西克:具体总体
    第三节 辩证法的主要功能
        一、马尔科维奇:社会批判
        二、科西克:辩证理性批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批判维度
    第一节 关于总体性的批判
        一、马尔科维奇批判片面总体
        二、科西克批判虚假总体
    第二节 关于异化的批判
        一、马尔科维奇批判社会生活中的异化
        二、科西克批判日常生活中的异化
    第三节 关于实践的批判
        一、马尔科维奇:实践不是手段
        二、科西克:实践不能割裂认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诉求
    第一节 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属性
        一、解除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
        二、重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学本质
    第二节 论证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辩证法的存在样态
        一、反对教条主义
        二、坚持实践内涵
    第三节 借助辩证法阐明人及其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
        一、马尔科维奇: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
        二、科西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的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内在式地解读马克思辩证法思想
        一、打破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教条式理解
        二、解蔽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范畴
        三、坚持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本质
    第二节 本土化地解读马克思辩证法思想
        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阐释马克思辩证法
        二、以民族文化精神为内核推动马克思辩证法
        三、从人道主义实践哲学立场出发发展马克思辩证法
    第三节 创造性地解读马克思辩证法思想
        一、重释东欧视野下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范畴
        二、重构批判视野下马克思辩证法的辩证理论体系
        三、重述国际理论视野下马克思辩证法的经典理论内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4057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57744.html

上一篇:青年马克思第一次转变中的鲍威尔因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