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中学教师人际冲突、组织约束对工作偏差行为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3-21 21:50

  本文选题:工作偏差行为 切入点:人际冲突 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考查人际冲突、组织约束与工作偏差行为的关系及消极情绪的中介效应,本文对陕西、湖南和浙江7所中学57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研。结果发现:人际冲突对中学教师工作偏差行为及子维度办公懈怠、教学违规和学生排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组织约束正向预测教师工作偏差行为及各子维度;消极情绪在人际冲突与工作偏差行为、办公懈怠、教学违规、学生排斥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消极情绪在组织约束与工作偏差行为、办公懈怠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在组织约束与学生排斥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 and work bias behavior,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negative emo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and work deviation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577 teachers in 7 middle schools in Hunan and Zhe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personal conflict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eachers' deviant behavior and subdimension office slack, teaching irregularities and students' rejection.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positively predict teachers' work bias behavior and sub-dimensions;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part in mediating effects betwee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work bias behavior, office slack, teaching irregularities, and students' exclusion;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part of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and work deviations, office slack, and complete intermediary effect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and students' exclusion.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052)
【分类号】:G6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宇清;龙立荣;周浩;;消极情绪在程序和互动不公正感与员工偏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传统性的调节机制[J];心理学报;2012年12期

2 毛华配;郑全全;;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婷;反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伟;;技术批判理论视域下《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文本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7年02期

2 陈波;;面向社会学习者的职业院校MOOC运营实践研究——基于爱课程“中国职教MOOC”频道[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年07期

3 孟庆甲;;数学“碎片化思维”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年03期

4 陈波;;职业院校规模化发展MOOC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5 黄建锋;;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新样式[J];教育探索;2016年12期

6 夷国良;;深度审题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年28期

7 尹涛;张磊;江奇;;“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局限性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年06期

8 胡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年02期

9 陶阳;张文军;;西方世界主义课程研究中的文化批判路径——以波克维茨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05期

10 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胥茜娅;领导风格与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王迪;雇主品牌与员工角色外行为关系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陶治蓉;基于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迎;组织支持感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工作复杂性的调节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5 李鹰飞;组织气氛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付佳;组织支持感、组织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高登营;工作满意度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郭小星;心理资本、反生产行为与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郭小玲;差序式领导、互动公平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胡箭;组织公平、人际冲突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贤智;张胜前;;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年12期

2 俞正强;;不让一个学生落后——从四个数学准备性学习案例谈学生群体学习质量的提高[J];人民教育;2007年07期

3 单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年03期

2 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9期

3 程海云;朋玉环;;浅析大学生人际冲突及其调适[J];中国德育;2006年11期

4 张豪锋;李春燕;;协作学习中的人际冲突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杨霞;白萍;杨雅玲;;浅谈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杨娟;;冲突与整合——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6期

7 唐海波;姜美霞;;大学生人际冲突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哈媛;;浅析大学生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9 丁可可;;论社会组织中的人际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10 郭乐祥;李海燕;韩冬艳;阳泽;;大学生人际冲突调解能力及其现状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满兴;;服刑人员狱内人际冲突问题团体咨询的案例报告[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樊富珉;张翔;;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丽兰;唐超文;徐欣国;;不同自尊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感及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孙俊才;;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冲突导致的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唐素萍;王晶;;大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勃;;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表征水平与策略取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薛艳;傅宏;;宽恕辅导在应对青春期人际冲突中的作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陈江;欧阳连香;;大学生情绪智能与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9 邢宽;姚本先;;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责任推断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彭原;“约架”不如有话好好说[N];解放日报;2014年

2 张志峰;应对人际冲突是校长的必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杨祖艳;培养健康心理 塑造完美人格[N];江苏教育报;2012年

4 木子;回避还是引导[N];中国社会报;2002年

5 陈向阳;多多关注“恶性伤害后果”[N];解放日报;2008年

6 崔仕谷;过分关注健康成“新病”[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秉R,

本文编号:1645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645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