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8:29
【摘要】:课程知识作为教育知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知识积淀中选择出来的为社会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教育内容序列。学校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最终都将融于课程知识的实施过程之中,以课程知识价值的实现为基本实施路径。因此,课程知识承载着学校教育的理想与目标,是学校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然而,学校课程知识的选择与设计过程却并非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彰显社会的意识形态性特征,是不同社会权力主体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多重博弈的复杂过程。因此,呈现在学校课程知识框架之中的,具有价值转换与动态生成性特征的课程知识内容是一种具有价值赋予性特征的“法定知识”或“官方知识”,同时,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变迁有着深厚的历史动因,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选择什么知识、遵照谁的价值意愿来选择知识并形成学校课程的逻辑结构已经成为新时期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域。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领域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教育与课程改革运动,而中小学的课程成为大多数国家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中,以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最为引人注目。美国社会关于中小学课程知识问题的改革与探索历时之长、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知识改革实践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界研究与学习的焦点。各国的研究者们都试图从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改革实践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从而对本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地理论与实践支持。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教育改革与研究背景,,选取美国为对象国,以分析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内涵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究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通过对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解读,分析其改革的成效与代价,从而探究课程知识与构建课程知识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回答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基于何种条件或前提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等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证。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论文从阐述课程知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探讨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当下境遇,提出关于课程知识合法性问题研究的不足以及进行深入探究的必要性。在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尚存在的缺欠,确立论文的研究起点。 第二章——关于课程知识及其合法性的相关理论阐释。论文对课程知识、合法性以及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基础性概念做出正面的、清晰的厘定,澄清以往人们关于课程知识以及课程知识“合法性”所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系统阐释了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论文建构性地提出审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基本视界和维度,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课程知识的合政治性;课程知识的合社会性;社会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同程度等。为论文的系统展开提供了理论分析与探究的核心路线与基本思路。 第三章——考察并探究历史维度中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论文从分析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生成的权力主体、价值取向以及主要特征入手,分析社会政治统治权力以及意识形态对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价值赋予过程。探究这一历史时期影响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生成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最后,揭示这一历史时期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考察并分析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系统的材料分析与理论探究,论文指出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意识形态性知识的消解,统治型课程知识的比例下降,课程知识形态的多元性突显,培养公民理性精神的课程知识增加,科学知识的上位;权力主体的多极性以及价值诉求的多元化等。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论述了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境遇下的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在类型、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编审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第五章——分析并研究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影响因素。论文指出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变迁有着深厚的历史动因,是特定时期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迁作为探究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历程的一条核心主线,提出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合法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社会公共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流行;国家教育职能的现代性变革等。 第六章——反思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提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知识改革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结语——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所呈现的核心观点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芬;;高等院校课程知识特性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1年04期

2 陈华锋;;《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多课程知识融合探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赵迎春;;论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与建构[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4 宁春;;关于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李立新;刘晓玲;;高等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毋小利;;语文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精神规训价值和教化价值——兼论叶圣陶语文课程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年07期

7 韩继伟;黄毅英;马云鹏;卢乃桂;;初中教师的教师知识研究:基于东北省会城市数学教师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8 谭燕燕;王明照;;双管齐下促进《机械基础》课教学[J];职业;2011年18期

9 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韩晓雷;;基于CDIO模式的PLC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10 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史卫东;;建议将珠心算纳入数学课改的几点看法[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治国;于明章;;工科物理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希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素质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龙榕;宋明武;舒扬;苏斌;刘兰;李冰雪;王丽;;关于“基层医生、实习生与在校生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吕立江;;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改革[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烨;张晓玲;;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梁岚珍;娄毅;;《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孙颖;何森;周蕴薇;;信息技术与园林树木学课程整合问题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10 陈峦;;基于角色换位的自主教学模式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书;冲破知识的藩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杜源江;聋哑小学生开学“拉家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胡根林;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彭同卫 刘勇;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多元化评价学生[N];淄博日报;2010年

6 吕伦渝;学科相互渗透的实证研究[N];中国老年报;2009年

7 舒圣祥;“网络大学”与“知识福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8 赵小雅;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杜吟;宁要大象一腿 不要蝴蝶一只[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李超时;打掉基础教育的拦路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俊和;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苏鸿;迈向意义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玲;新手与专家型高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剑锋;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丹;中学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艾兴;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邢科云;课程知识本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琨;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D];西南大学;2009年

7 庞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红蕾;美国中小学DBAE教学模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邝孔秀;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郝兆兰;小学教师课堂“角色丛”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9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59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