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8 04:3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脊梁。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夺目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文化自信冲击社会意识时,“传统文化热”席卷而来。当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推动着教育的深度转向时,审美情趣的培养将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美感推向了教育的制高点。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古诗词在审美情趣培养中拥有独特的地位。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桎梏。当古诗词教学聚焦于纯文本解释与理性分析,忽视吟诵朗读与涵咏咀嚼就等于放弃了古诗词一半的审美特质。如何落实古诗词审美情趣培养就成为了亟需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互联网+的大环境为新式教学拓宽了教学通道,而混合学习模式就是依托于科技的发展,将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融合,旨在寻求混合学习模式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古诗词教学改革的契合点,探求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审美情趣培养的古诗词教学形态,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建议,同时也希望能有助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和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引下启发教学思路。本研究以审美情趣培养为目的,主要展开以下两方面研究:研究一混合学习...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
(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
(三)审美情趣素养的重视
(四)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模式变革的发展
(五)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培育的缺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分析
(三)调查现状
(四)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二章 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的理论探讨
一、混合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合作学习理论
(四)发现学习理论
二、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美学与美育
(二)情境教学
第三章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
一、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审美情趣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共性一:以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共性二:以多维度的教学情境为载体
(三)共性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共性四:以互助互促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二、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框架建构
(一)前期分析,浸润美
(二)过程设计,传承美
(三)评价设计,反馈美
第四章 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内容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效果评价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二)访谈结果
三、讨论分析
(一)审美情趣发展的讨论
(二)本身设计的不足
(三)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展望
四、结论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回升,体会到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审美情趣能力得到提升,拓宽审美情趣培养普及面
(三)教师教学方法更新升级,意识到并践行了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师生情感互动得到有效的持久发展,促进了审美情趣培养的表达力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一)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情趣培养
(三)古诗词资源库专业性不足,可能导致其利用率没有计划中高
(四)学习缺乏自觉和主动性
(五)评价功能不完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B: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C:初中古诗词教学实施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效果调查表
附录D: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发展[J]. 史蕾.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7)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3]“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三问[J]. 杨竹筠. 科技与出版. 2015(05)
[4]“翻转课堂”对于重构中学语文课堂的意义——兼评刘兆霞老师《套中人》教学设计与片段[J]. 邹欣. 青海教育. 2014(11)
[5]回归自然之境——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J]. 王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6]试论柏拉图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启示[J]. 范哲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02)
[7]柏拉图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 王昇.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12)
[8]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 杨丽,赵冬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9]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詹泽慧,李晓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
[10]试论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价值和应用[J]. 何阳艳. 成才之路. 2009(20)
博士论文
[1]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 刘成纪.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 路月霞.河南师范大学 2018
[2]初中古诗词朗读教学策略研究[D]. 刘莹莹.扬州大学 2018
[3]初中语文意象教学刍议[D]. 刘佳.辽宁师范大学 2018
[4]“翻转课堂”模式下古诗词教学研究[D]. 沈志斌.扬州大学 2016
[5]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 艾贤明.西华师范大学 2016
[6]发现与涵养: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研究[D]. 黄佳佳.福建师范大学 2015
[7]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贾志宇.陕西师范大学 2015
[8]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韩燕.河北师范大学 2015
[9]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 董博杰.河南师范大学 2015
[10]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怡.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39036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
(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
(三)审美情趣素养的重视
(四)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模式变革的发展
(五)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培育的缺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分析
(三)调查现状
(四)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二章 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的理论探讨
一、混合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合作学习理论
(四)发现学习理论
二、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美学与美育
(二)情境教学
第三章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
一、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审美情趣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共性一:以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共性二:以多维度的教学情境为载体
(三)共性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共性四:以互助互促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二、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框架建构
(一)前期分析,浸润美
(二)过程设计,传承美
(三)评价设计,反馈美
第四章 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内容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效果评价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二)访谈结果
三、讨论分析
(一)审美情趣发展的讨论
(二)本身设计的不足
(三)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展望
四、结论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回升,体会到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审美情趣能力得到提升,拓宽审美情趣培养普及面
(三)教师教学方法更新升级,意识到并践行了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师生情感互动得到有效的持久发展,促进了审美情趣培养的表达力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一)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情趣培养
(三)古诗词资源库专业性不足,可能导致其利用率没有计划中高
(四)学习缺乏自觉和主动性
(五)评价功能不完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B: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C:初中古诗词教学实施混合学习模式培养审美情趣效果调查表
附录D:混合学习模式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培养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发展[J]. 史蕾.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7)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3]“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三问[J]. 杨竹筠. 科技与出版. 2015(05)
[4]“翻转课堂”对于重构中学语文课堂的意义——兼评刘兆霞老师《套中人》教学设计与片段[J]. 邹欣. 青海教育. 2014(11)
[5]回归自然之境——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J]. 王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6]试论柏拉图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启示[J]. 范哲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02)
[7]柏拉图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 王昇.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12)
[8]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 杨丽,赵冬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9]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詹泽慧,李晓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
[10]试论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价值和应用[J]. 何阳艳. 成才之路. 2009(20)
博士论文
[1]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 刘成纪.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 路月霞.河南师范大学 2018
[2]初中古诗词朗读教学策略研究[D]. 刘莹莹.扬州大学 2018
[3]初中语文意象教学刍议[D]. 刘佳.辽宁师范大学 2018
[4]“翻转课堂”模式下古诗词教学研究[D]. 沈志斌.扬州大学 2016
[5]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 艾贤明.西华师范大学 2016
[6]发现与涵养:中学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研究[D]. 黄佳佳.福建师范大学 2015
[7]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贾志宇.陕西师范大学 2015
[8]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韩燕.河北师范大学 2015
[9]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 董博杰.河南师范大学 2015
[10]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怡.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39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03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