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5-02-11 13:46
无论是作为法哲学思潮,还是作为妇女争取人权的政治实践,女权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权主义发端于西方国家,20世纪波及到全世界,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理论和妇女解放运动珠联璧合,呈现出全球化扩张与本土化演进的双向态势。女权主义以对性别与法律的关系为聚焦点,以追求妇女作为人的人权与妇女作为女人的权利的有机结合为政治和法律关怀,以“平等和差异”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本文在综合反思女权主义理论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时代性、全球性、本土化三个维度实现对女权主义的超越,并将“对襟男女——和谐的魅力”作为超越女权主义的最高理念。
【文章页数】:2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法律的性别关怀
一、社会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精神产品
二、法律“性别亏损”传统及其背后
三、法律对性别的关怀
上篇 女权主义的理论概观
第一章 女权主义历史探源
一、“女权主义”词义与语义
(一) 国外的定义
(二) 国内的解释
(三) 译法和用法
二、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 远古神话中的女神崇拜
(二) 从祭坛上跌落的女奴时代
三、女权主义理论/运动的兴起
(一) 理论渊源
(二) 实践动因
第二章 女权主义的解析
一、女权主义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对二元论认识论的质疑
(二) 新认识论的构建
(三) 方法论的核心问题:批判
(四) 方法论特点:视角压倒一切
二、女权主义理论及其核心范畴
(一) 父权制的批判
(二) 社会性别理论
(三) 平等与差异
三、女权主义主要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二)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四)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五) 生态主义女权主义
(六)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
(七) 后现代女权主义
(八) 女权主义其它流派
四、女权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 理论范畴的多元性
(二) 理论发展的动态性
(三) 理论研究的本土性
中篇 女权主义的世界影响
第三章 第三世界的女权主义
一、“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的界定
二、第三世界妇女权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与女权主义的对话与分歧
(一) 妇女受压迫的的根源
(二) 反对“它者”的受害者
(三) “性”与性文化的影响
(四) 对“姐妹情”的批判
第四章 女权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嬗变
(一) 传统文化预留的性别空间
(二) 维新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三) 民主革命对妇女解放的策略
(四) 新中国对“男女平等”的定位
(五) 文化大革命“一性人”畸形发展
(六) 改革开放后性别文化的重构
二、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对接
(一) 译介与本土化的反思与批判
(二) 理论与行动的契合与差异
下篇 女权主义的自我超越
第五章 女权主义的时代性超越
一、平等观的转向
(一) “平等”不是“相同”
(二) 平等与自由相互证成
二、权利观的转向
(一) 权利是什么
(二) 是谁的权利
(三) 是怎样的权利
三、社会理念的转向
(一) 从“以妇女为本”到“以社会性别为本”
(二) 从重视“政治权利”转向重视“生活权利”
四、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的转向
(一) 主体意识——女性自由之前提
(二) 权力能力——女性自由之基础
(三) 选择能力——女性自由之终极关怀
第六章 女权主义全球性超越
一、全球化的现实图景
(一) 全球化对女权主义的挑战
(二) 女权主义的“越界”
(三) 西方中心主义
二、女权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超越
(一) 建构多元话语平台
(二) 回归个人主义
第七章 女权主义本土化超越
一、“本土化”的概念
(一) 本土化概念
(二) 本土化的形式/分类
二、女权主义本土化所面临的障碍
(一) 外部障碍
(二) 内部障碍
三、通向女权主义本土化道路
(一)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起点
(二)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契合点
(三)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落脚点
结束语 对襟男女——和谐的魅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本文编号:4033354
【文章页数】:2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法律的性别关怀
一、社会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精神产品
二、法律“性别亏损”传统及其背后
三、法律对性别的关怀
上篇 女权主义的理论概观
第一章 女权主义历史探源
一、“女权主义”词义与语义
(一) 国外的定义
(二) 国内的解释
(三) 译法和用法
二、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 远古神话中的女神崇拜
(二) 从祭坛上跌落的女奴时代
三、女权主义理论/运动的兴起
(一) 理论渊源
(二) 实践动因
第二章 女权主义的解析
一、女权主义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对二元论认识论的质疑
(二) 新认识论的构建
(三) 方法论的核心问题:批判
(四) 方法论特点:视角压倒一切
二、女权主义理论及其核心范畴
(一) 父权制的批判
(二) 社会性别理论
(三) 平等与差异
三、女权主义主要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二)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四)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五) 生态主义女权主义
(六)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
(七) 后现代女权主义
(八) 女权主义其它流派
四、女权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 理论范畴的多元性
(二) 理论发展的动态性
(三) 理论研究的本土性
中篇 女权主义的世界影响
第三章 第三世界的女权主义
一、“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的界定
二、第三世界妇女权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与女权主义的对话与分歧
(一) 妇女受压迫的的根源
(二) 反对“它者”的受害者
(三) “性”与性文化的影响
(四) 对“姐妹情”的批判
第四章 女权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嬗变
(一) 传统文化预留的性别空间
(二) 维新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三) 民主革命对妇女解放的策略
(四) 新中国对“男女平等”的定位
(五) 文化大革命“一性人”畸形发展
(六) 改革开放后性别文化的重构
二、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对接
(一) 译介与本土化的反思与批判
(二) 理论与行动的契合与差异
下篇 女权主义的自我超越
第五章 女权主义的时代性超越
一、平等观的转向
(一) “平等”不是“相同”
(二) 平等与自由相互证成
二、权利观的转向
(一) 权利是什么
(二) 是谁的权利
(三) 是怎样的权利
三、社会理念的转向
(一) 从“以妇女为本”到“以社会性别为本”
(二) 从重视“政治权利”转向重视“生活权利”
四、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的转向
(一) 主体意识——女性自由之前提
(二) 权力能力——女性自由之基础
(三) 选择能力——女性自由之终极关怀
第六章 女权主义全球性超越
一、全球化的现实图景
(一) 全球化对女权主义的挑战
(二) 女权主义的“越界”
(三) 西方中心主义
二、女权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超越
(一) 建构多元话语平台
(二) 回归个人主义
第七章 女权主义本土化超越
一、“本土化”的概念
(一) 本土化概念
(二) 本土化的形式/分类
二、女权主义本土化所面临的障碍
(一) 外部障碍
(二) 内部障碍
三、通向女权主义本土化道路
(一)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起点
(二)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契合点
(三) 女权主义本土化的落脚点
结束语 对襟男女——和谐的魅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本文编号:4033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403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