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研究 ——以“中誉2016-1”为例
发布时间:2025-06-29 19:01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于2005年在建设银行首次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在之后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但是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越来越多,其次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相当迅速。由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再加上微观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7年末已达1.74%,这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了很大的经营风险。结合2017年的相关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已经受到不良贷款率的严重影响。受监管部门相关警戒线的限制,很多国有商业银行在消化不良资产方面的能力还较为有限,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创新,寻找处理不良资产的新路径。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路径。会计作为一种财经工具,它一方面能够将经济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还能够明确经济责任,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会计业务的作用更加突出。结合国内外资产证券化情况分析可知,在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难度不断增加,受到业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方面,我国的起步相对更...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界定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2.1 基础资产现金流理论
2.2.2 资产结构性重组理论
2.2.3 风险隔离理论
2.2.4 信用增级理论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会计问题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终止确认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三种终止确认模式
3.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终止确认存在的问题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2.1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模式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现状及问题
3.3.1 特殊目的实体的历史变迁及概念
3.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现状
3.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问题的案例说明—以“中誉2016—1”为例
4.1 “中誉2016-1”交易结构
4.2 “中誉2016—1”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
4.3 “中誉2016-1”发起人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1 后续涉入法下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2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下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3 “中誉2016-1”的不合并信托计划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5.1 完善不良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原则
5.1.1 以控制权转移为中心,完善不良资产终止确认方法
5.1.2 设计指导性的风险报酬转移模型
5.2 以完善公允价值模式为中心改进发起人的会计计量
5.2.1 我国应建立以金融合成分析法为核心的会计确认方法
5.2.2 明确继续涉入资产的处理规定
5.3 完善特殊目的实体补充合并会计处理细则
5.3.1 明确主要责任人概念,确立主要责任人测试程序
5.3.2 紧跟金融市场发展,补充合并处理细则
5.4 制定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54685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界定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2.1 基础资产现金流理论
2.2.2 资产结构性重组理论
2.2.3 风险隔离理论
2.2.4 信用增级理论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会计问题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终止确认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三种终止确认模式
3.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终止确认存在的问题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2.1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模式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现状及问题
3.3.1 特殊目的实体的历史变迁及概念
3.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现状
3.3.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合并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问题的案例说明—以“中誉2016—1”为例
4.1 “中誉2016-1”交易结构
4.2 “中誉2016—1”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
4.3 “中誉2016-1”发起人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1 后续涉入法下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2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下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4.3.3 “中誉2016-1”的不合并信托计划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5.1 完善不良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原则
5.1.1 以控制权转移为中心,完善不良资产终止确认方法
5.1.2 设计指导性的风险报酬转移模型
5.2 以完善公允价值模式为中心改进发起人的会计计量
5.2.1 我国应建立以金融合成分析法为核心的会计确认方法
5.2.2 明确继续涉入资产的处理规定
5.3 完善特殊目的实体补充合并会计处理细则
5.3.1 明确主要责任人概念,确立主要责任人测试程序
5.3.2 紧跟金融市场发展,补充合并处理细则
5.4 制定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54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4054685.html
上一篇:加强公路养护行业预算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