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治理及其投融资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2 02:20
近年来,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企业集群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迅速消退,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本文从集群治理视角,研究突破集群企业融资和投资困境的路径,从财务角度探索企业集群域内合作问题。 投融资合作能整合集群企业财务资源、扩张企业财务能力,实现投融资规模效应。经典财务理论因假设投融资活动发生在单一产权主体边界内而无法解释这种跨企业边界的投融资合作。本文首先运用数理模型、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阐述了集群企业开展域内合作的动因;然后构建了旨在指导集群企业投融资合作的集群治理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根据企业集群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应的投融资合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企业集群应该借助集体行动来应对共同危机,通过融资合作突破融资困境,利用技术创新投资合作实现产业技术升级,进而捕获新的获利机会。 本文率先从集群自治理角度探索长期制约中小集群企业发展的融资难和技术创新投资难问题,率先从财务角度挖掘产业集聚效应。这使本研究具有较强的新颖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初步建立了集群治理基本理论框架,丰富了集群集体效率理论。集群...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假设和研究线路
1.3.1 研究假设
1.3.2 结构安排及研究线路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企业集群域内合作动因分析
2.1 企业集群集体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政府干预
2.1.1 集体利益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2.1.2 政府干预难以解决集群内集体利益供给不足
2.2 域内合作的数理模型分析
2.2.1 林达尔模型分析
2.2.2 奥尔森模型分析
2.3 域内合作的理论分析
2.3.1 资源能力论与VRIO 模型
2.3.2 劳动分工理论和互补性活动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仿生学
2.4 企业集群集体行动案例分析
2.4.1 温州打火机企业整体应诉欧盟反倾销诉讼
2.4.2 汨罗再生资源企业集群合作融资
2.4.3 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医疗设备集群企业集体应对质量危机
2.4.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集群治理基本理论框架
3.1 集群治理的核心问题:企业间关系
3.1.1 横向网络关系
3.1.2 纵向价值链关系
3.2 集群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3.2.1 中间性组织特征使企业集群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
3.2.2 集群企业间关系是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3.3 企业集群治理基本理论结构
3.3.1 集群治理内涵与理念
3.3.2 集群治理主体与客体
3.3.3 治理目标
3.3.4 治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集群治理主体分析
4.1 企业集群的治理现状及其制度缺失
4.1.1 集群经济属于中观经济范畴
4.1.2 中观经济的三种治理模式
4.1.3 我国集群经济治理现状及其制度缺陷
4.2 企业集群治理制度变迁分析
4.2.1 企业集群治理制度失衡与制度变迁
4.2.2 集群治理制度变迁的决定者及其个别经济效益分析
4.2.3 产业精英和民间商会的关系及集群治理制度变革机制分析
4.3 民间商会治理主体及治理权威的来源分析
4.3.1 民间商会的属性分析
4.3.2 民间商会担当集群治理主体的的集团理论分析
4.3.3 民间商会是集群治理主体的现实依据
4.3.4 民间商会治理权威来源
4.3.5 民间商会的主要职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集群治理目标分析
5.1 企业集群治理目标定位要求及其层次性
5.1.1 明确集群治理目标是提高集群绩效的内在要求
5.1.2 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主导的、最高层次目标
5.2 集群剩余的涵义、计量模型及其来源
5.2.1 集群剩余的涵义
5.2.2 集群剩余的计量模型
5.2.3 集群剩余的来源
5.3 企业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企业集群治理目标
5.3.1 集群剩余综合反映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果和集群系统效应
5.3.2 集群剩余将促使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同成长
5.3.3 集群剩余为集群治理指明了路径
5.4 案例分析:晋江鞋服企业集群剩余评价
第6章 企业集群治理逻辑分析
6.1 企业集群的运行逻辑:价格、权威与信任交织运行
6.2 人际关系信任的来源分析
6.3 制度影响信任的机理分析
6.4 加强集群企业间制度性信任建设
第7章 企业集群融资合作机制建设
7.1 集群企业融资困境及独立融资障碍
7.1.1 集群企业融资困境
7.1.2 独立融资障碍
7.2 信贷融资理论的演变
7.3 合作融资突破中小企业融资束缚
7.4 以民间商会为核心的横向信用合作融资机制建设
7.5 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纵向信用合作融资机制建设
7.6 集群企业合作融资案例分析
7.6.1 郓城县棉纺织企业联保融资
7.6.2 虞城县企业互助担保贷款
7.7 企业集群融资政策需求分析
7.7.1 西方国家旨在推动集群发展的融资政策分析
7.7.2 我国集群企业的税负重、政府资助少
7.7.3 加强企业集群融资政策建设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企业集群投资合作机制建设
8.1 研发投资合作是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理性选择
8.2 集群产业技术特征与研发合作组织的选择分析
8.2.1 集群产业技术特征分析
8.2.2 研发合作模式和组织类型分析
8.3 集群产业共性技术的官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
8.3.1 共性技术的研发特征及研发供给现状
8.3.2 集群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供给主体分析
8.3.3 建立官产学研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研发
8.3.4 以产权为纽带整合创新资源
8.3.5 实施课题制管理模式
8.4 以“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的联合研发机制
8.4.1 以“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的研发联合体运作原理
8.4.2 设立“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8.4.3 “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的投资和运行管理
8.5 集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投资合作机制建设
8.5.1 集群企业分工协作形成技术链
8.5.2 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研发合作
8.5.3 生产商和转包商之间的研发合作
8.5.4 生产商和客户之间的研发合作
8.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目录
本文编号:4055073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假设和研究线路
1.3.1 研究假设
1.3.2 结构安排及研究线路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企业集群域内合作动因分析
2.1 企业集群集体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政府干预
2.1.1 集体利益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2.1.2 政府干预难以解决集群内集体利益供给不足
2.2 域内合作的数理模型分析
2.2.1 林达尔模型分析
2.2.2 奥尔森模型分析
2.3 域内合作的理论分析
2.3.1 资源能力论与VRIO 模型
2.3.2 劳动分工理论和互补性活动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仿生学
2.4 企业集群集体行动案例分析
2.4.1 温州打火机企业整体应诉欧盟反倾销诉讼
2.4.2 汨罗再生资源企业集群合作融资
2.4.3 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医疗设备集群企业集体应对质量危机
2.4.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集群治理基本理论框架
3.1 集群治理的核心问题:企业间关系
3.1.1 横向网络关系
3.1.2 纵向价值链关系
3.2 集群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3.2.1 中间性组织特征使企业集群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
3.2.2 集群企业间关系是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3.3 企业集群治理基本理论结构
3.3.1 集群治理内涵与理念
3.3.2 集群治理主体与客体
3.3.3 治理目标
3.3.4 治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集群治理主体分析
4.1 企业集群的治理现状及其制度缺失
4.1.1 集群经济属于中观经济范畴
4.1.2 中观经济的三种治理模式
4.1.3 我国集群经济治理现状及其制度缺陷
4.2 企业集群治理制度变迁分析
4.2.1 企业集群治理制度失衡与制度变迁
4.2.2 集群治理制度变迁的决定者及其个别经济效益分析
4.2.3 产业精英和民间商会的关系及集群治理制度变革机制分析
4.3 民间商会治理主体及治理权威的来源分析
4.3.1 民间商会的属性分析
4.3.2 民间商会担当集群治理主体的的集团理论分析
4.3.3 民间商会是集群治理主体的现实依据
4.3.4 民间商会治理权威来源
4.3.5 民间商会的主要职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集群治理目标分析
5.1 企业集群治理目标定位要求及其层次性
5.1.1 明确集群治理目标是提高集群绩效的内在要求
5.1.2 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主导的、最高层次目标
5.2 集群剩余的涵义、计量模型及其来源
5.2.1 集群剩余的涵义
5.2.2 集群剩余的计量模型
5.2.3 集群剩余的来源
5.3 企业集群剩余最大化是企业集群治理目标
5.3.1 集群剩余综合反映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果和集群系统效应
5.3.2 集群剩余将促使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同成长
5.3.3 集群剩余为集群治理指明了路径
5.4 案例分析:晋江鞋服企业集群剩余评价
第6章 企业集群治理逻辑分析
6.1 企业集群的运行逻辑:价格、权威与信任交织运行
6.2 人际关系信任的来源分析
6.3 制度影响信任的机理分析
6.4 加强集群企业间制度性信任建设
第7章 企业集群融资合作机制建设
7.1 集群企业融资困境及独立融资障碍
7.1.1 集群企业融资困境
7.1.2 独立融资障碍
7.2 信贷融资理论的演变
7.3 合作融资突破中小企业融资束缚
7.4 以民间商会为核心的横向信用合作融资机制建设
7.5 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纵向信用合作融资机制建设
7.6 集群企业合作融资案例分析
7.6.1 郓城县棉纺织企业联保融资
7.6.2 虞城县企业互助担保贷款
7.7 企业集群融资政策需求分析
7.7.1 西方国家旨在推动集群发展的融资政策分析
7.7.2 我国集群企业的税负重、政府资助少
7.7.3 加强企业集群融资政策建设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企业集群投资合作机制建设
8.1 研发投资合作是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理性选择
8.2 集群产业技术特征与研发合作组织的选择分析
8.2.1 集群产业技术特征分析
8.2.2 研发合作模式和组织类型分析
8.3 集群产业共性技术的官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
8.3.1 共性技术的研发特征及研发供给现状
8.3.2 集群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供给主体分析
8.3.3 建立官产学研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研发
8.3.4 以产权为纽带整合创新资源
8.3.5 实施课题制管理模式
8.4 以“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的联合研发机制
8.4.1 以“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的研发联合体运作原理
8.4.2 设立“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8.4.3 “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的投资和运行管理
8.5 集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投资合作机制建设
8.5.1 集群企业分工协作形成技术链
8.5.2 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研发合作
8.5.3 生产商和转包商之间的研发合作
8.5.4 生产商和客户之间的研发合作
8.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目录
本文编号:4055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405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