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与趋近性负性人格特质对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的不同影响
发布时间:2025-07-03 03:11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其在基线期、首次应激期、恢复期、重复应激期四个阶段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发现:(1)无论应激强度如何,回避性负性特质预测首次和重复应激中较低(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而趋近性负性特质预测较大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2)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回避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而趋近性负性特质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即两类负性特质均表现出不适应的固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这可能构成了两类不同负性特质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理机制。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应激强度操作
2.3 实验程序
2.4 心理数据采集
2.4.1 人格特质量表2
2.4.2 应激主观报告
2.5 心血管数据采集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负性人格特质两维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2 不同强度应激任务的诱发效果
3.2 相关分析
3.3 层级回归分析
3.4 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编号:4055674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应激强度操作
2.3 实验程序
2.4 心理数据采集
2.4.1 人格特质量表2
2.4.2 应激主观报告
2.5 心血管数据采集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负性人格特质两维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2 不同强度应激任务的诱发效果
3.2 相关分析
3.3 层级回归分析
3.4 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编号:4055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055674.html
上一篇:贵州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聚居贫困地区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