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语言思想
发布时间:2025-05-07 05:35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探讨在理解的过程中,诠释学经验如何通过语言传达以及语言如何成为存在论诠释学的视域。我们知道,狄尔泰将诠释学从工具转化为认识论,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存在论并与现象学将结合,他借助诠释学考察了人类此在的生存论环节,如此在的有限性、理解与解释、话语与语言、实践的基础地位等多个主题。伽达默尔则从“理解”入手,在艺术经验中发现了对艺术真理进行理解的奥秘,从而导致诠释学的出场,在对它的重构中以海德格尔的理论为出发点,重新探讨了理解的历史原则,并建构了一种诠释学经验。诠释学经验的最重要特征是经验的有限性,它与此在的有限性、历史的有限性和视域的有限性恰恰是相一致的。这种有限性就决定着人类必须通过对话来让“事情本身”得以显现,从而解蔽真理,而对话其实正是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的实际发生。对话是言语的实际发生,而其中包含的语言性则成为诠释学经验的媒介,它规定着诠释学对象和过程。由于对话与存在者的关系,我们的世界经验开始形成,这种经验与有限性同样相互适应。当它最终形成为一种世界观,它其实也赋予了我们“自由”和“超越”,它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起作用。从另一角度说,中世纪的“话语”概念其实是...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转向现象学存在论的诠释学
第一节 诠释学的存在论奠基
一、纳托普报告:对诠释学的规定
二、诠释学的“实际性/事实性”(Faktizit(?)t)
第二节 《存在与时间》围绕此在的探索
一、对此在之有限性的规定
二、理解、解释与意义
三、话语与语言
四、语言与真理
五、存在论的实践哲学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后期诠释学探索
一、通往思与语言的途中
二、道说与Ereignis
三、Rede、Sage与Sprache的差异
四、Rede、Sage与Ereignis的关系
第二章 诠释学经验重构与有限性本质
第一节 艺术真理与诠释学的出场
一、康德美学所导致的诸难题
二、立足有限性的艺术经验
三、游戏作为艺术存在方式
四、对文学传承物的理解要求诠释学
第二节 理解的历史性原则
一、对前见的正名与时间距离
二、效果历史意识与语言
三、视域融合与语言
第三节 诠释学经验的本质与语言的关系
一、近代哲学的“经验”概念
二、诠释学经验的特质
三、“我-你”关系的重塑
第四节 有限性的演变及内涵
一、对理性界限的揭示
二、对知识“有限性”的揭示
三、诠释学经验与此在的历史有限性
第五节 有限性与语言性及对话的关系
一、对话与真理建构
二、语言与语言性
三、语言性对诠释学对象的规定
四、语言性对诠释学过程的规定
第三章 语言对“事情本身”的显现
第一节 作为人类精神力量的语言
一、语言源于人类的固有能力
二、语言作为人类精神力量
三、语言就是世界观
第二节 语言对环境的超越
一、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探讨
二、语言的无环境性
三、语言的“事实性”
四、事情、事物与有限性和语言的关系
第三节 对形而上学语言观的反驳
一、对人工语言的批判
二、对“自在世界”和“自在之物”的质疑
三、对科学所揭示世界的辨析
四、语言作为世界经验的总结
第四章 “语言中心”对有限与无限的调解
第一节 话语的神性与人性
一、话语(Verbum)与内在话语
二、内在话语与三位一体
三、神性话语与人类话语的比较
第二节 语言中心的调解与“归属性”
一、语言中心的提出及调解作用
二、“归属性”(Zugeh(?)rigkeit)的概念及由来
三、归属性:真理与存在的先验关系
四、语言中心与归属性
第三节 语言的辩证法与思辨性
一、概念辩证法与诠释学辩证法
二、思辨性与辩证法
三、语言的辩证本质
第五章 诠释学语言的普遍性与实践性
第一节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一、能被理解的存在与自然科学
二、能被理解的存在与精神科学
三、不能被理解的存在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与光、美和善的关系
一、语言与光的形而上学
二、光的自我显现与美
三、美的优先性与善的关系
四、美与善的内在联系
五、在理解中实现的诠释学真理
第六章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看诠释学
第一节 实践哲学的流变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实践哲学倾向
二、德国古典时期的先验实践哲学倾向
三、马克思与诠释学实践思想的共同起点
四、诠释学的实践哲学
第二节 实践哲学下的马克思主义与诠释学
一、实践智慧是对有限性的考察
二、修辞学中的实践哲学
三、诠释学实践与新教神学
四、实践-理论-参与
第三节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碰撞
一、与哈贝马斯的论争
二、伽达默尔的回应
三、小结
第四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
一、诠释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中国化诠释
三、立足于创造善的实践诠释
四、语言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结语 理解的“不断上升”与“不断下降”之路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3680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转向现象学存在论的诠释学
第一节 诠释学的存在论奠基
一、纳托普报告:对诠释学的规定
二、诠释学的“实际性/事实性”(Faktizit(?)t)
第二节 《存在与时间》围绕此在的探索
一、对此在之有限性的规定
二、理解、解释与意义
三、话语与语言
四、语言与真理
五、存在论的实践哲学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后期诠释学探索
一、通往思与语言的途中
二、道说与Ereignis
三、Rede、Sage与Sprache的差异
四、Rede、Sage与Ereignis的关系
第二章 诠释学经验重构与有限性本质
第一节 艺术真理与诠释学的出场
一、康德美学所导致的诸难题
二、立足有限性的艺术经验
三、游戏作为艺术存在方式
四、对文学传承物的理解要求诠释学
第二节 理解的历史性原则
一、对前见的正名与时间距离
二、效果历史意识与语言
三、视域融合与语言
第三节 诠释学经验的本质与语言的关系
一、近代哲学的“经验”概念
二、诠释学经验的特质
三、“我-你”关系的重塑
第四节 有限性的演变及内涵
一、对理性界限的揭示
二、对知识“有限性”的揭示
三、诠释学经验与此在的历史有限性
第五节 有限性与语言性及对话的关系
一、对话与真理建构
二、语言与语言性
三、语言性对诠释学对象的规定
四、语言性对诠释学过程的规定
第三章 语言对“事情本身”的显现
第一节 作为人类精神力量的语言
一、语言源于人类的固有能力
二、语言作为人类精神力量
三、语言就是世界观
第二节 语言对环境的超越
一、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探讨
二、语言的无环境性
三、语言的“事实性”
四、事情、事物与有限性和语言的关系
第三节 对形而上学语言观的反驳
一、对人工语言的批判
二、对“自在世界”和“自在之物”的质疑
三、对科学所揭示世界的辨析
四、语言作为世界经验的总结
第四章 “语言中心”对有限与无限的调解
第一节 话语的神性与人性
一、话语(Verbum)与内在话语
二、内在话语与三位一体
三、神性话语与人类话语的比较
第二节 语言中心的调解与“归属性”
一、语言中心的提出及调解作用
二、“归属性”(Zugeh(?)rigkeit)的概念及由来
三、归属性:真理与存在的先验关系
四、语言中心与归属性
第三节 语言的辩证法与思辨性
一、概念辩证法与诠释学辩证法
二、思辨性与辩证法
三、语言的辩证本质
第五章 诠释学语言的普遍性与实践性
第一节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一、能被理解的存在与自然科学
二、能被理解的存在与精神科学
三、不能被理解的存在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与光、美和善的关系
一、语言与光的形而上学
二、光的自我显现与美
三、美的优先性与善的关系
四、美与善的内在联系
五、在理解中实现的诠释学真理
第六章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看诠释学
第一节 实践哲学的流变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实践哲学倾向
二、德国古典时期的先验实践哲学倾向
三、马克思与诠释学实践思想的共同起点
四、诠释学的实践哲学
第二节 实践哲学下的马克思主义与诠释学
一、实践智慧是对有限性的考察
二、修辞学中的实践哲学
三、诠释学实践与新教神学
四、实践-理论-参与
第三节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碰撞
一、与哈贝马斯的论争
二、伽达默尔的回应
三、小结
第四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
一、诠释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中国化诠释
三、立足于创造善的实践诠释
四、语言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结语 理解的“不断上升”与“不断下降”之路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3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3680.html
上一篇:论女性主义对福柯主体观的批评及其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