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与“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5-05-08 01:00
“自我中心困境”是近代主体性哲学所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理论问题。这一困境包含两方面内容:在“我思主体”与“我思对象”的关系问题上,“我思主体”难以洞穿内在性的意识,超越自身切中外在于意识的异质性的客观对象,从而造成了我思主体与我思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在伦理价值层面上,由于“我思自我”被实体化,从其出发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一问题始终蕴含和贯穿在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对它的克服和超越也就成为了近现代哲学所自觉到的主要理论任务。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其实践观点,以其特有的革命性方式对此问题予以了彻底的反思和积极的回应,其清晰深刻的洞见对我们今天理解和克服这一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择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对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和超越为核心论题展开相关研究。“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产生与近代哲学的“主体转向”以及由此确立的自我观念直接相关。在近代主体性哲学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被理解为独立自足、绝对实在、永恒在场的“第一实体”,由此取代了传统社会和哲学中“上帝实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体现了现代性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人文解放的意义。然...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
第1章 近代“主体性”哲学与“自我中心困境”问题
1.1 近代哲学的“主体转向”与现代自我观念的确立
1.1.1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危机与近代哲学的主体转向
1.1.2 “自我”的确立与深化:从笛卡尔到康德
1.1.3 哲学反思的跃升与自我中心的困境:“现代自我观念”的双重性
1.2 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我思之我”的根本困境
1.2.1 “我思主体”的挺立与“思存二元论”问题的缘起
1.2.2 “自我”的内在锁闭与存在的观念化
1.2.3 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划分:“思存分裂”的深化
1.3 “我思主体”的价值意蕴及其伦理困境
1.3.1 占有性个人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我思主体”的基本价值意蕴
1.3.2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分裂问题的凸显
1.3.3 价值个体主义的流行与价值共识危机
第2章 “自我”的实体化及其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自我中心困境”的深层根源
2.1 “自我”的实体化:近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2.1.1 实体化的自我观念与现代性的时代精神
2.1.2 “自我”的实体化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1.3 “我思主体”的实体化与意识哲学的理论范式
2.2 “我思之我”的实体化与“思存分裂”困境的深层根源
2.2.1 “内在”与“超越”的悖论:实体化自我的内在矛盾
2.2.2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对思存二元论难题的思辨解决
2.3 “自我”的实体化与现代性伦理困境的深层根源
2.3.1 “自我”的实体化与“他者”维度的丧失:现代性的深层伦理困境
2.3.2 个人社会性的遮蔽与精神共同感的消解
第3章 实践观点的理论变革与“实体化自我观念”的超越
3.1 实践观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3.1.1 实践概念的历史演变
3.1.2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在原则
3.1.3 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涵义与意义
3.2 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范式转换:实践观点的重大理论变革
3.2.1 感性实践活动对纯粹意识关系的颠倒与抽象意识哲学的超越
3.2.2 意识能动性与感性受动性的否定性统一
3.3 实践观点与自我观念的变革:马克思对实体化自我观念的批判
3.3.1 从实体性的精神自我到身心一体的感性自我
3.3.2 从实体性存在者到生成的关系性存在
3.3.3 作为“类主体”的自我的确立
第4章 实践活动的自觉理解与“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
4.1 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思存分裂困境的超越
4.2.1 本源与反思:从反思的分裂到本源的统一
4.2.2 感性对象性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
4.2 “存在”而非“占有”:实践观点视域中自我之本真性的觉解
4.2.1 作为生存方式的“占有”与“存在”
4.2.2 占有性生存方式与自我存在的异化
4.2.3 非占有性“存在”:自我之本真性的觉解
4.3 “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共在难题的破除
4.3.1 “人类社会”的生成: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4.3.2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生成“人类社会”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4075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
第1章 近代“主体性”哲学与“自我中心困境”问题
1.1 近代哲学的“主体转向”与现代自我观念的确立
1.1.1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危机与近代哲学的主体转向
1.1.2 “自我”的确立与深化:从笛卡尔到康德
1.1.3 哲学反思的跃升与自我中心的困境:“现代自我观念”的双重性
1.2 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我思之我”的根本困境
1.2.1 “我思主体”的挺立与“思存二元论”问题的缘起
1.2.2 “自我”的内在锁闭与存在的观念化
1.2.3 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划分:“思存分裂”的深化
1.3 “我思主体”的价值意蕴及其伦理困境
1.3.1 占有性个人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我思主体”的基本价值意蕴
1.3.2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分裂问题的凸显
1.3.3 价值个体主义的流行与价值共识危机
第2章 “自我”的实体化及其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自我中心困境”的深层根源
2.1 “自我”的实体化:近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2.1.1 实体化的自我观念与现代性的时代精神
2.1.2 “自我”的实体化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1.3 “我思主体”的实体化与意识哲学的理论范式
2.2 “我思之我”的实体化与“思存分裂”困境的深层根源
2.2.1 “内在”与“超越”的悖论:实体化自我的内在矛盾
2.2.2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对思存二元论难题的思辨解决
2.3 “自我”的实体化与现代性伦理困境的深层根源
2.3.1 “自我”的实体化与“他者”维度的丧失:现代性的深层伦理困境
2.3.2 个人社会性的遮蔽与精神共同感的消解
第3章 实践观点的理论变革与“实体化自我观念”的超越
3.1 实践观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3.1.1 实践概念的历史演变
3.1.2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在原则
3.1.3 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涵义与意义
3.2 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范式转换:实践观点的重大理论变革
3.2.1 感性实践活动对纯粹意识关系的颠倒与抽象意识哲学的超越
3.2.2 意识能动性与感性受动性的否定性统一
3.3 实践观点与自我观念的变革:马克思对实体化自我观念的批判
3.3.1 从实体性的精神自我到身心一体的感性自我
3.3.2 从实体性存在者到生成的关系性存在
3.3.3 作为“类主体”的自我的确立
第4章 实践活动的自觉理解与“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
4.1 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思存分裂困境的超越
4.2.1 本源与反思:从反思的分裂到本源的统一
4.2.2 感性对象性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
4.2 “存在”而非“占有”:实践观点视域中自我之本真性的觉解
4.2.1 作为生存方式的“占有”与“存在”
4.2.2 占有性生存方式与自我存在的异化
4.2.3 非占有性“存在”:自我之本真性的觉解
4.3 “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共在难题的破除
4.3.1 “人类社会”的生成: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4.3.2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生成“人类社会”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4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