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3 03:42
  古往今来,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实现自身发展,成就完满人格的渴望和追求。中国式理想人格范型的设置,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建构的“圣王人格”。所谓“圣王人格”,即一般传统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中统称的“内圣外王”人格,其含义因研究视角和层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解读。由于本文的研究,重在挖掘理想人格的抽象意义及其现代德育价值,因而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内涵的理解,也侧重于对其一般意义的价值分析。从抽象意义而言,先秦儒家建构的“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指的是一种既强调个体内在道德精神境界的修为和升华,也注重个体外在社会领域的功业建树和政治作为的人格范型。它规定了个体的道德修为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先有内心的道德素养,而后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道德良知的认同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践行。此种理想人格范型的设定,从道德哲学角度体现了传统社会“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意识和道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由于理想人格所特具的文化特殊性,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的理想人格在人格理念的诠释、人格力量的彰显和人格精神的时代演变中存在差异,并通过民族文化惯性和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德育视角下的理想人格界说
    一、理想人格的内涵
        (一) “人格”的内涵
        (二) “理想人格”的内涵
        (三) 本文研究的“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的建构范式
        (一) “理想人格”与建构范式
        (二) 中西方“理想人格”的建构范式
    三、“理想人格”与道德教育
        (一) 理想人格为道德教育提供教育资源
        (二) 理想人格为道德教育目标设置提供依据
        (三)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范式建构
    一、“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
        (一) “由仁及礼”:孔子的“内圣外王”观
        (二) “性善政仁”:孟子的“内圣外王”观
        (三) “尽伦尽制”:荀子的“内圣外王”观
    二、“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理念特点
        (一) 强调修身养性和建功立业之间密不可分
        (二) 通过“天人合一”思想建构内在超越意识
        (三) 体现道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三、“内圣外王”理想人格范型建构的道德权威来源
        (一) 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
        (二) 政治上,以家国同构模式作为政治保障
        (三) 文化上,以士阶层作为思想传播主体
第三章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时代评述
    一、“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时代局限性
        (一) 理论局限:“由圣而王”思维模式的现代实践性不足
        (二) 制度局限:“内圣外王”道德权威性的现代支撑力不足
        (三) 文化心理局限:“内圣外王”终极关怀的现代延续性不足
    二、“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时代穿透力
        (一) 肯定社会责任意识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
        (二) 有助于保持道德人格中群性和个性的平衡
        (三) 通过道德义务观维护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三、“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时代合理性
        (一) 国家层面,是寻求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二) 社会层面,是解决现代道德困境的需要
        (三) 个体层面,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需要
第四章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与现代德育相承接的路径
    一、理论建构层面: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现代转换
        (一) 实现“内圣外王”观与现代德育目标相统一
        (二) 实现“内圣外王”观与现代德育内容相结合
        (三) 实现“内圣外王”观与现代德育方法相贯通
    二、学校教育层面:积极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与德育教学的结合
        (一) 培养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儒家道德情操
        (二) 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儒家德育理念
        (三) 开展以儒家德育为内容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三、社会德育层面:加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在公共领域的传播
        (一) 政府层面,完善德治与法制的共建机制
        (二) 公民层面,提升公民道德模范的榜样效应
结语和余言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55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55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