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拥挤感知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14:36

  本文关键词:基于拥挤感知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出处:《湿地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游客心理容量 拥挤感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摘要】: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的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的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的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的设置和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Abstract]:Select the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as the study area,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 as the index of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s crowded perception and tourists of different degree and build regression equation to accept two tourists crowded specification method, measurement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stantaneous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by regression equation method,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stantaneous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for the number 729, 6 tourist groups; to build a standardized way congestion estimates, instantaneous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in the number of 500~800, 6~10 tour; measurement data of two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 is relatively consistent, instantaneous psychological capacity measurement on the crowded numerical specification section;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tourists,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ourists and park rest facilities set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negative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3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12D010022)资助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一直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生态、社会、心理、经济和资源等层面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其中,社会心理容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容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目的地居民的忍受程度,二是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即游客心理容量[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2 梁增贤;董观志;;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深圳欢乐谷的实证[J];人文地理;2011年02期

3 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3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7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蔡淑华;;北川小寨子沟乡村旅游恢复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龚妮;;背包族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9 耿筱青;陈蓉;;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以称多县为例[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张清正;陈斐;;基于生态角度下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婧;基于H图理论的旅游区线路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清;青岛军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尹瑞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题公园广告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方杰;许建;;东石笋风景区旅游容量和环境保护对策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6期

2 石强;贺庆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佳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4 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5 骆培聪;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6 何学欢;;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程度分异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王晓燕;王晨;;北京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周公宁;论风景区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J];建筑学报;1992年11期

9 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年01期

10 唐雪琼;朱z,

本文编号:1392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92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