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以摩梭文化为例

发布时间:2015-03-06 08:55

摘 要:

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族旅游发展为背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和保护,主要以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摩梭族为例,对摩梭人在旅游开发中摩梭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现状,探知如何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性保护,促进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现有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保护的策略,为摩梭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变迁;保护;摩梭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民族旅游

  即民族旅游是以进入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中去亲身体验,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为主要活动的旅游形式,"民族旅游的最大特色是以民族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物来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民族文化是整个旅游活动中的灵魂",民族旅游不是一个学科定义,而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既是一种旅游实践活动,也指旅游产业,还指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开发这种民族资源既可满足国内外旅游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也能够体现出中国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

  (二)民族文化变迁

  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文化是一个具有适应性,较为稳定的一体化系统,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旅游文化变迁是指大量的游客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的民众接触过程中,导致的当地文化变迁。

  二、摩梭人生活方式以及母系氏族制度

  摩梭文化起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长的历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根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存着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访问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访问婚的历史,全部摩梭社会的文化构造,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根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括"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以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涯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位置;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招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育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平而且有威信的妇女支配生产、生涯,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发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屈服达布的支配,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运动,他们努力协助"达",加入全家的一切运动,抚育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料,由于共同的生涯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亲密和特别。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含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

  三、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摩梭文化变迁现状

  随着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面临着变化,虽然我们不断的强调文化是平等的, 但在实际的文化交往和碰撞中,强势文化必定对弱势文化起着更大的影响作用。通过与游客的不断接触和交流, 作为弱势文化的摩梭文化必然去适应强势文化,吸收新的思想、观念、文化, 而导致变迁, 甚至同化。

  (一)宗教文化变迁---达巴教失传

  摩梭人信仰达巴教, 达巴, 摩梭语的意思为智者, 作为摩梭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以自然、祖灵、女神崇拜为信仰基础。达巴教因巫师达巴而得名, 由于没有文字, 经文只能口头传授,达巴教没有寺庙。对于摩梭人来讲,他们离不开达巴,那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智者以及病痛和苦难的救赎者。现在由于游客不断进入,人们逐步吸收了新的思想、观念、文化, 很少有人会学习达巴,这样, 老一代的达巴逐渐老化、去世, 传承的问题遭到了窘境。

  (二)现代的婚姻制度对摩梭人“走婚”制度的冲击

  走婚是摩梭人一直延续着人类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 舆论的不实宣传和报道, 人们了解走婚习俗的同时, 也带上了太多的误读和偏见。大量的游客抱着好奇的心态,打听摩梭走婚制度,当地摩梭人对不断的盘问产生额厌烦和抵触,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摩梭人不愿意再走婚。与外来游客的不断接触中他们逐渐的去适应外来者的思想观念, 对自己的风俗文化产生了自卑感,更向往的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由于外界的负面宣传,对当地的婚姻制度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摩梭人生活习俗被严重汉化

  摩梭人的生活习俗被汉化,主要表现在服饰的简洁化、居住的现代化、语言的汉化,服饰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出现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渗透, 摩梭人打破了传统的穿戴观念, 不再穿繁琐的民族服装, 改穿现代服饰, 很多当地的年轻人跟偏向穿着西装、牛仔等现代衣服;建筑方面: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摩梭人开始重新修建房屋, 不再住他们祖宗留下来的木楞房, 虽然建造的房屋外形有几分相似, 内部完全是现代化的设施, 包括祖母房里也放上了彩电、冰箱、电脑等,除了感受到木楞房的形式外在, 却少了几分民族文化的气息;语言方面: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历史的记载完全靠口头传承, 而现在为了和游客很好的交流, 摩梭人学会了普通话, 做旅游服务的基本上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漂亮的姑娘们, 他们是语言的传承者, 但是极少听见他们说摩梭语, 在旅游的冲击下, 摩梭语已经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四)节庆活动变成了日常表演

  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当地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 庆祝胜利的民族舞蹈变成了供游客观赏的娱乐性的表演节目。正如有的学者指出, 这种本来应该在节庆的时候自己表达情感的歌舞, 当地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预期和特别的要求, 对自己的文化作集中、综合、故意、精致的展示, 以吸引游客,锅庄舞变成了每天表演的例行公事。在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性歌舞的同时已经失去了他本来应该有的传统文化内涵, 进而导致民俗文化发生变化, 久而久之, 这种做法就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变迁。我们不反对将民俗文化作为资源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 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些具有深厚内涵的民俗文化, 应该注意把握好其民俗文化的内涵。

  四、摩梭文化变迁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

  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要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

  (三)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

  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国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

  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范围,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来扩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现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民族文化良性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

  参考文献:

  [1]石高峰.今日泸沽湖: 高亢与失落[J].今日民族, 每月推荐.

  [2]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

  [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马种伟,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9.p175.

  [6]唐艳红,杨傲宇. 民俗旅游影响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本文编号:16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