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高等级景区系统关联分形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本文选题:综合距离 + 关联分形模型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从综合空间距离与综合时间距离的角度修正关联维数模型,以江苏全省及其三大区域为例,探讨省域高等级景区系统的关联分形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各区域景区系统均处于紧致状态,苏中的紧致程度最高、苏北次之、苏南最低;(2)各区域景区系统都在向均散结构演化,苏北的演化速度最快、苏中次之、苏南最慢;(3)各区域景区系统基于综合时间距离的紧致程度低于基于综合空间距离的结构;(4)目前苏北、苏中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水平低于苏南与全省;(5)除苏北外,其它区域景区系统基于综合时间距离的演变速度快于本区域基于综合空间距离的演变;(6)聚散机制、旅游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发展,共同制约着江苏区域景区系统关联分形的时空演变.研究省域景区系统的分形特征,可为全省景区布局的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model is modified from the angle of comprehensive spatial distance and synthetic time distance.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three regions as examp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relation fractal evolution of provincial high grade scenic spot system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each regional scenic spot system is in a compact state,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compactness in the middle of Jiangsu, followed by the north of Jiangsu, and the lowest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All the regional scenic spots are evolving towards the uniform structure, and the speed of evolution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is the fastest, and the second in the middle of Jiangsu.At present, the traffic network level in northern Jiangsu is low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Jiangsu. The traffic network level in central Jiangsu is low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the whole province.The evolution rate of other regional scenic spots system based on comprehensive time distance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gional area based on integrated spatial distanc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endowment, economic level, traffic level, etc.Together, it restric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rrelation fractal in Jiangsu regional scenic spot system.The study of fractal features of provincial scenic spot system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planning of provincial scenic spots.
【作者单位】: 扬州职业大学旅游学院;扬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3EYD034) 江苏高校重点专业群: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苏教高[2012]23号)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七零;;长江流域的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2 陈涛,罗宏宇;旅游行为本质的信息论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1期
3 崔大树;孙杨;;基于分形维数的湖州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4 许志晖;戴学军;庄大昌;林岚;丁登山;;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5 黄泰;保继刚;刘艳艳;王行风;;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以苏州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6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7 苏章全;明庆忠;陈英;;基于聚集分形维数的旅游区空间结构测评与优化——以云南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8 陈彦光,王义民;分形、1/f涨落与旅游风景地的美学实质[J];大自然探索;1999年03期
9 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1期
10 陈彦光,王义民;论分形与旅游景观[J];人文地理;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丁贤法;沐建华;许联芳;李巧媛;;基于MapInfo的丘北县城镇分形与辣椒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董立峰;宋芙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5 井晓鹏;;边缘效应与乡村旅游规划优化设计探讨——以临潼区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6 王磊;张立亭;周世健;;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多尺度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欧阳晓莹,柯长青;南京城市圈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9 葛美玲;蔺启忠;;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形态分维计算网格法的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10 陈彦光,周一星;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国巧真;孙悦民;;基于遥感和GIS的典型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朱晓华;乌恩;;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的分形结构——以北京市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6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晓华;中国主要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维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祝亚雯;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田淑霞;城乡交错带农民旅游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2 陆玉麒,董平;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3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徐丽华;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4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何剑;;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5 陈涛,,罗宏宇;旅游行为本质的信息论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1期
6 朱晓华;乌恩;;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7 黄泰;保继刚;戴学军;;苏州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8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9 陆玉麒;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10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艳华;基于分形理论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虹;自贡盐业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思考[J];盐业史研究;2005年02期
2 况学东;毕燕;;我国漂流景区的开发研究——以广西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赵丽华;;青海湖景区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1期
4 胡希军,马永俊;论金华城市旅游的规划建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范定祥;何艳;;基于旅游资源资产化的景区开发融资[J];经济论坛;2009年05期
6 苏洁;;万峰林景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14期
7 刘小红;陶卓民;;论科技创新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以江苏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8 高嘉;;湖南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年03期
9 刘威;;浅谈旅游体验符号及景区开发之间的关系[J];湖南农机;2007年05期
10 毛长义;陈子意;张述林;;旅游社区环境与景区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嘉峪关景区开发建设情况纪实[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2 和军;;论景区开发与政府规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3 谌文;;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开发初探[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钟高峥;;基于共容利益的旅游景区市场开发博弈探析——以湘西州为例[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冰;;新疆巴楚“风蚀城堡”景观内涵及开发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郭康;张聪;刘杰;张晋丰;贾毅;;白洋淀千里堤景区开发战略构思[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7 杨桂华;;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案例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王伟成;;创新是“发展中景区”的必然出路[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殷柏慧;吴必虎;;旅游目的地依赖型景区开发研究——以河北秦皇岛市祖山风景区旅游开发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与会专家就崂山旅游开发建议发言摘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加元;嘎达山景区开发纳入规划[N];四川政协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鲁丽;大南宫山景区开发建设迈进实施阶段[N];安康日报;2008年
3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廖珍杰 张丽娟;何仙姑家庙景区开发策略[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王帅;陕南景区开发为何陷入困局[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记者 周广学;蟒河景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N];太行日报;2010年
6 陈荣;荔波6.5亿元景区开发项目公开招商[N];贵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燕冰;金鸡湖景区创5A全面启动[N];苏州日报;2011年
8 省委巡视二组;一个包容性发展的典范[N];海南日报;2011年
9 驻江西记者 王永康 辛钧和;江西23亿元景区开发项目正式签约[N];中华建筑报;2009年
10 记者 李辉;我市在省旅博会上取得丰硕成果[N];临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丽娟;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6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余欢;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丛林;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莉;稻城亚丁风景区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沈林;基于互动网络技术的景区体验质量监测[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木莲;海南热带雨林景区开发中的自然环境保护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4 黄悦;城市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梁楠楠;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中的自然环境敏感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开帅;中部六省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丽;历史文脉在古镇型景区中的传承与发展[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刘国朝;S地A旅游景区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汪芳;雅拉香波景区开发项目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肖思瑜;优化都江堰景区融资模式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0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6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