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绛河流域史前文化考古调查

发布时间:2019-02-15 03:24
【摘要】:2012年4-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山西省东南部绛河流域进行了史前文化考古调查,共调查史前文化遗址23处,这些遗址涵盖了从仰韶早期至商的各主要文化时期。其中,李高遗址出土的一批陶器标本属于后岗一期文化,时间上属于仰韶文化的较早阶段,是该流域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遗物;以鲍店和柳行为代表的两处遗址的陶器数量众多,器形种类多样,属于仰韶文化中期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水泉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遗物,反映出自仰韶文化结束以后黄河中游地区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在相当长时间仍得以延续;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于常金、东垴、北宋、王公庄等遗址,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可能是这个阶段人口繁衍数量剧增、不同族群互动频繁的结果。
[Abstract]:From April to June 2012,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carried out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e Jianghe River basin in southeastern Shanxi Province, which surveyed 23 prehistoric cultural sites covering the major cultural periods from the early Yangshao period to the Shang Dynasty. Among them, a batch of pottery specimens unearthed from Ligao site belong to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ulture of Hougang and the early stage of Yangshao culture, which is the earliest cultural relic found in the basin at present. The pottery of the two sites represented by Baodian and Liu's behavior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middle stage of Yangshao culture. At Shuiquan site, abundant relics of the second stage of Miaodigou cultural stage were unearthed, reflect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ltural featur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fter the end of Yangshao culture. The cultural relics of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were found in Changjin, Dongnao, Northern Song, Wanggongzhuang and other sit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are quite complex,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and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t this stage.
【作者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BAK08B06)的支持
【分类号】:K8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振裕;;东周楚城的类型初析[J];江汉考古;1992年01期

2 胡金华;;河北省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成因的探索[J];华夏考古;2007年02期

3 梁会丽;隽成军;;双辽市东辽河右岸2007年考古调查简报[J];东北史地;2009年01期

4 雷生霖;畅红霞;孙先徒;杨林;李嵘;杨林中;李国强;杨小川;王江;李小龙;王云虎;靖晓亭;白曙璋;李扬;郭小奇;张春;张凌;郭鹏;宁琰;;晋东南地区早期文化的考古调查与初步认识[J];文博;2011年02期

5 王子今;考古调查工作的科学意义和文化意义[J];文博;2003年06期

6 金国林;;向家坝水库考古调查获较大成果[J];四川文物;2007年05期

7 ;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再获丰硕成果[J];丝绸之路;2010年14期

8 正一,赵晓莉;日苏联合考古调查[J];北方文物;1989年01期

9 李仰松;;田野考古调查概述[J];文博;1991年03期

10 隽成军;;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J];博物馆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林;;西藏西部考古调查的收获及几点认识[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阎桂林;曲赞;李永涛;张鸣;郝本性;蔡全发;;高精度磁测在古墓调查中的应用[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张志立;彭云;梁涌;;越王勾践迁都琅琊考古调查综述[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卫斯;;商“先王”昭明之都“砥石”初探——砥柱东部山区考古调查随想[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张长虹;吕红亮;霍巍;;中印边境考古调查记——以西藏佛教后弘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为中心[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永谦;;第二十讲 东北地区的古代长城[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8 祝炜平;;遥感技术在宋六陵考古调查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娟英;;厦门古代窑业的辉煌与失落[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栗建安;;闽南古代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黄小波 张振文 孙伟 戴晨光 潘申林 张衡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严辉 史家珍;“3S”技术在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中的应用实践[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政;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获得突破性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马斌 钟茂富;我市开展三个专题考古调查[N];闽西日报;2008年

4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席琳 张建林 夏格旺堆 田有前;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察雅两县考古调查新发现2处吐蕃石刻遗存[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刘修兵;地下文物在呻吟[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凤军;3万年前沈阳就有人类活动[N];沈阳日报;2011年

7 马玉萍;甘肃东南部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严辉;扎实工作,,求实创新,努力完成调查和勘测任务[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薛东星;耀州窑陈炉窑窑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N];铜川日报;2006年

10 记者 高传立邋实习生 申锋;邳州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N];徐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青林;阿纳蒂岩画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5 赵文轲;探地雷达属性技术及其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李钟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爽;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诗人谢阁兰的另一种异国情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杨利平;陕西白水下河遗址出土材料的整理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娜;试论西南地区的双肩石器[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岩;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韩博;地理信息系统在古代大型游牧文化遗址的应用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线琦;宝鸡石嘴头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6年

7 席琳;马鬃山区游牧文化遗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李光日;从东梁岗墓葬看西团山文化墓葬的分期与断代[D];吉林大学;2006年

9 赵蕊;考古地理信息网络发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英杰;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2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22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