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两型社会视角下对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4:08

  本文关键词:两型社会视角下对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急速增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日益提高,世界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打破,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政府都开始重视造成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随着1978年“可持续发展”等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的相关理论的出现,构建“两型社会”的观点和理论也开始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引发公众的广泛思考。2007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武汉8+1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总体配套改革试验方案》。为武汉8+1城市圈建设和发展“两型社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实施意见。随后武汉8+1城市圈内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试验方案”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配套落实政策,武汉8+1城市圈内上下均已经形成了建设和发展“两型社会”的大趋势。本次研究拟选择武汉8+1城市圈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象,对其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目标,针对武汉8+1城市圈红色旅游科学规划的要求,笔者将开展四个方面主要内容的研究:一是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二是对武汉城市圈内红色旅游资源及包含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三是对武汉城市圈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四是对进一步科学开发武汉城市圈的红色旅游资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对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做了相关数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出多城联动均衡发展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观点,并从科学规划,打通融资渠道、丰富产品和服务组合以及加强人才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将有利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产业整体协同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红色旅游资源的全面保护,有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综合整合开发利用,并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城市圈内城乡发展差距。
【关键词】: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红色文化遗产 利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7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14-15
  • (一) 研究内容14
  • (二) 创新之处14-15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7
  • (一) 研究方法15-16
  • (二) 研究思路16-17
  • 第2章 “两型社会”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17-24
  • 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17-21
  • (一) 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17
  • (二) 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17-19
  • (三) 红色旅游资源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19-21
  • 二、研究应用到的相关理论21-24
  • 第3章 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概述及价值分析24-31
  • 一、武汉城市圈简介24
  • 二、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概况24-26
  • (一) 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24-25
  • (二) 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25-26
  • 三、武汉城市圈红色资源的特征26-29
  • (一) 遗产的传承性26-27
  • (二) 资源的多样性27
  • (三) 典型的代表性27
  • (四) 开发的先行性27-29
  • 四、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29-31
  • (一) 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29
  • (二) 为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9-30
  • (三) 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30
  • (四) 具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30-31
  • 第4章 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分析31-35
  • 一、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问卷调查31-33
  • 二、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分析33-35
  • 第5章 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35-42
  • 一、发展战略35-36
  • (一) 实施红色为主多彩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战略35
  • (二) 加强城市圈内红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战略35
  • (三) 顶层设计精耕细作开发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35-36
  • 二、资源整合36-38
  • (一) 资源整合可行性36-37
  • (二) 综合开发原则37
  • (三) 科学开发对策37-38
  • 三、打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融资渠道38-39
  • 四、产品策划39-41
  • 五、人才的管理与培养41-42
  • 第6章 结论42-44
  • 注释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旅游资源开发的时代演进及发展趋势浅析[J];旅游科学;2000年02期

2 李三强,朱发刚;试论旅游资源开发道德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探索;2000年06期

3 ;浙江林学院举办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班[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张锋;西北省区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赵宏利;柴达木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及评价[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年06期

6 吴树良;茶业旅游资源开发别有洞天[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4期

7 普国安;云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李三强;论旅游资源开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龙晓勤,唐泰,覃一;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切忌盲目性——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3期

10 俞凯,张广威;广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J];广西经贸;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黄万堂;葛丽君;;甘肃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郝彬彬;;贵州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乔玉良;;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旅游资源开发[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江璐明;张虹鸥;金利霞;;广州南沙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任青萍;;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徐金发;张淑珍;;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刍议[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付健;;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农村少数民族参与权之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熊康宁;殷红梅;;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心理意识与人地关系效应——以贵州龙宫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利江;整体规划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好旅游资源开发[N];张掖日报;2013年

2 林峰;旅游资源开发与融资运作[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新疆自治区环保局;旅游资源开发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N];科技日报;2000年

4 吴家良;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N];云南政协报;2000年

5 陈宝明;创新思维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N];华东旅游报;2007年

6 记者 周爱玲;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N];酒泉日报;2006年

7 赵继伟;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调研[N];陇南日报;2007年

8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续)[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9 廖慕杰;如何加快旅游资源开发?[N];咸宁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刘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受肯定[N];黄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天娜;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2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3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薇华;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推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06年

3 何烨;萍乡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鹏;泰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蔡晓光;红色文化与环渤海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马学宇;荆门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孔阳阳;武汉市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邓开艳;武义体育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9 丰玉霞;湖北麻城杏花村旅游资源开发策划[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姝慧;满族萨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两型社会视角下对武汉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5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